哥特式藝術 Gothic Art
www.epa.url.tw lin yeu chuang
哥特式繪畫
哥特式繪畫(Gothic Painting)是歐洲中世紀晚期的重要藝術形式,約起源於12世紀晚期並持續至15世紀後期。與哥特式建築和雕塑一樣,哥特式繪畫反映了宗教信仰的核心地位,但在表現形式和技術上展現了逐漸增加的自然主義和情感化趨勢。這一時期的繪畫以宗教主題為主,主要應用於祭壇畫、壁畫、手稿插圖(Illuminated Manuscripts)和玻璃畫。
哥特式繪畫的發展初期深受拜占庭藝術(Byzantine Art)的影響,其風格具有程式化和靜態化的特徵。人物形象多以正面呈現,姿態莊重,背景通常為金色,象徵神聖的光輝。然而,隨著藝術家的技法進步,繪畫逐漸脫離拜占庭傳統,開始融入自然主義的元素,例如對人物比例、空間感和光影效果的更加注重,讓畫面更富生動性和敘事性。
祭壇畫是哥特式繪畫的核心形式之一,通常用於教堂的主祭壇或側祭壇,以多塊木板組成的形式表現聖經故事和宗教象徵。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契馬布埃(Cimabue)是早期哥特式祭壇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如《聖母與聖嬰》(Madonna Enthroned)展示了莊嚴的構圖與細膩的細節處理,但仍保留了拜占庭藝術的影響。到14世紀晚期,喬托(Giotto di Bondone)進一步推動了哥特式繪畫的自然主義化,他的祭壇畫如《聖方濟各的生平故事》(Life of St. Francis)以情感豐富的人物形象和真實的空間感聞名,為文藝復興繪畫奠定了基礎。
壁畫在哥特式繪畫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多用於教堂內部的牆壁和天花板,描繪聖經場景、聖徒事蹟和宗教象徵。例如,義大利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大教堂(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d'Assisi)內部的壁畫是哥特式壁畫的傑作,其中上層聖堂的壁畫展示了聖方濟各的生平故事,由喬托及其工作室完成,畫面以敘事性和情感表達為特徵。這些壁畫的構圖注重人物動態和場景佈局,色彩鮮豔且富有層次感,傳遞了宗教信仰的力量與救贖的希望。
手稿插圖在哥特式繪畫中發展尤為繁盛,特別是在修道院和皇室的贊助下,出現了大量裝飾華麗的《時禱書》(Book of Hours)和聖經手稿。這些插圖以鮮豔的顏色、金箔裝飾和細膩的細節刻畫著稱,內容涵蓋宗教主題、自然場景和日常生活。例如,法國的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創作的《貝里公爵的時禱書》(Trè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是哥特式手稿插圖的經典之作,其中描繪了四季農耕場景和基督教節日,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技巧和對自然的觀察能力。
玻璃畫是哥特式繪畫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通常應用於教堂的大型窗戶中,透過彩色玻璃描繪宗教場景和象徵性圖案。這些玻璃畫結合建築設計,利用自然光線投射出繽紛的色彩效果,增添了教堂內部的神聖氛圍。例如,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的玫瑰窗(Rose Window)和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的彩色玻璃窗都是哥特式玻璃畫的典範,其圖案內容包括基督、聖母和聖徒的形象,以及《舊約》和《新約》中的重要場景。
哥特式繪畫隨著14世紀後期的國際哥特式風格(International Gothic Style)進一步發展,這一風格以優雅、裝飾性和細緻的細節著稱,特別是在法國、英格蘭和義大利廣受歡迎。藝術家如錫耶納的洛倫佐·莫納科(Lorenzo Monaco)和佛蘭德的揚·凡·艾克(Jan van Eyck)等,通過對色彩、光影和材質的深入研究,推動了哥特式繪畫向更高層次發展。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是歐洲中世紀晚期的一種建築風格,起源於12世紀的法國,並在14至15世紀間廣泛傳播到歐洲各地。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聳的結構、尖拱、飛扶壁(Flying Buttress)、肋架拱頂(Ribbed Vault)和華麗的窗花(Rose Windows)聞名,這些設計不僅展示了高度的建築技術,也體現了對宗教信仰的深刻表達。
哥特式建築最初起源於宗教建築,尤其是大教堂的設計。12世紀的聖但尼修道院(Basilica of Saint-Denis)被視為哥特式建築的起點,其設計者蘇熱(Abbot Suger)致力於通過光線和空間來營造神聖氛圍。他採用了尖拱和肋架拱頂的設計,這些結構技術不僅使建築更高且更輕,也為內部引入更多自然光線,象徵神聖的光輝。尖拱是哥特式建築的核心特徵之一,其鋒利的形狀不僅提升了建築的高度,還分散了結構重量,使牆壁可以開設更大的窗戶。
飛扶壁是哥特式建築的另一重要創新,這一設計使建築的外部結構能夠有效承受屋頂和拱頂的重量,減少對牆壁的壓力。飛扶壁通常以拱形的形式從建築內部向外延伸,連接到地面的支撐柱,從而解放了牆壁的設計,使其可以開設大面積的窗戶。這一結構特徵使得哥特式建築的內部更加明亮,創造了開闊的空間感。例如,巴黎的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使用飛扶壁支撐其高大的拱頂和牆面,成為哥特式建築的經典範例。
肋架拱頂是哥特式建築內部結構的重要元素,由數條交叉的肋骨支撐起拱頂,使得屋頂重量可以均勻分布到支撐柱上。這種設計的靈活性允許建築師設計更加複雜的平面佈局,如拉丁十字形或多邊形的教堂平面。肋架拱頂的細部裝飾通常包括植物紋樣或幾何圖案,進一步增強了建築的視覺美感。
哥特式建築的窗花設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特徵之一,通常位於教堂的正立面或側牆上。窗花由彩色玻璃製成,描繪聖經故事、聖徒事蹟或象徵性圖案,在陽光照射下投射出繽紛的光影效果,營造出神聖而迷人的氛圍。巴黎聖母院的玫瑰窗(Rose Window)是這一設計的傑出範例,其巨大的圓形構圖和精美的彩色玻璃,展現了宗教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哥特式建築注重高度和光線,以此象徵人類接近神的願望。教堂的塔樓和尖塔通常直指天空,強調建築的垂直性,增強了信仰的象徵意涵。例如,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的雙塔是哥特式建築中最壯觀的設計之一,其高度在視覺上帶來震撼效果,同時體現了建築技術的卓越成就。
除了宗教建築,哥特式風格也應用於一些世俗建築中,例如市政廳、大學和城堡。比利時布魯日(Bruges)的市政廳(Belfry of Bruges)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展示了哥特式風格在公共和學術建築中的延伸。這些建築通常保持尖拱和肋架拱頂的結構,並結合雕刻裝飾和象徵性元素,體現了哥特式風格的多樣性。
哥特式建築在雕刻裝飾上也有重要表現,特別是門廊、柱頭和飛扶壁上的浮雕。這些雕刻內容包括宗教圖案、聖徒形象和植物紋樣,甚至還融入了幽默和奇異的怪獸形象(如滴水嘴獸,Gargoyle)。這些雕刻不僅具有裝飾性,也承載著教育和象徵意義,通過可視化的圖像向教堂訪客傳遞宗教教義。
哥特式建築的設計和結構技術反映了中世紀歐洲的宗教信仰、社會價值和技術成就。從法國的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到英國的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哥特式建築以其雄偉的高度、光輝的彩色玻璃和精美的雕刻,成為中世紀晚期歐洲文化的重要象徵。
哥特式建築:聖但尼修道院教堂
聖但尼修道院教堂被稱為第一個哥特式建築,由Abbot Suger於12世紀開發。聖但尼修道院教堂,又稱聖但尼大教堂,是位於巴黎北郊聖但尼市公社的大型中世紀修道院教堂。該遺址起源於羅馬晚期的加洛羅馬公墓。公元475年左右,聖吉納維芙在此地建立了一座教堂。在7 個世紀,這種結構是由一個更宏大建築所取代,在達戈貝爾我,法蘭克國王的命令。
聖但尼大教堂是一個建築地標,其第一個主要結構以哥特式風格設計和建造。從風格上和結構上,它預示了從羅馬式建築到哥特式建築的轉變。在“哥特式”一詞普遍使用之前,它被稱為“法國風格”。
聖但尼是法國的守護神,據傳說是巴黎的第一任主教。傳說說他在蒙馬特山被斬首,隨後將頭抬到目前教堂的所在地,表明他想被埋葬在哪裡。
來自巴黎大教堂聖母院的聖但尼(Saint Denis):公元250年後不久,聖但尼因Dec教徒對基督徒的迫害而mar難。
Dagobert墓I:Dagobert的墓在13世紀聖丹尼斯大教堂被改良。
達戈貝特一世(Dagobert I)將教堂重新建立為本篤會聖但尼修道院。達哥貝特(Dagobert)還委託了一座新的神社來安置聖人的遺體。它是由他的首席顧問,金匠Eligius通過培訓創建的。
修道院院長蘇格
修道院院長蘇格(Abbot Suger)(大約1081-1151年)是聖丹尼斯的修道院院長,始建於1122年,是法國國王的朋友和知己,他在10歲時就被奉為修道院的扁圓形修道院,並於1135年左右開始進行重建和擴建。
蘇格(Suger)是聖丹尼斯(Saint Denis)重建的贊助人,但不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經常採用的建築師。實際上,似乎有兩位截然不同的建築師或泥瓦匠參與了12世紀的變革。兩者都保持匿名狀態,但是可以從風格上區分他們的作品。第一位負責西端的初期工作,他偏愛傳統的羅馬式首都和具有豐富個性化細節的造型。他的繼任者在繼續建造新的合唱團之前先完成了西側的立面和上層的故事,並展示了一種更為拘束的裝飾效果方法,依靠的是簡單的圖案,這可能更適合於較輕的哥特式風格。他幫助創造的風格。
蘇格的西端擴展工程於1140年完成,納瑟斯的三個新教堂於同年6月9 日奉獻。西線完工後,住持蘇格(Abbot Suger)進行了東端的重建。他想要一個充滿光的合唱團(chancel)。為了實現他的目標,蘇格的泥瓦匠汲取了已發展或引入到羅馬式建築中的新元素:尖拱,肋狀拱頂,帶有輻射教堂的門廳,成簇的支撐肋骨向不同方向彈起的柱子和扶壁,這可以插入較大的天窗。這是所有這些功能都首次集成在一起。新結構於6月11 日竣工並投入使用 在國王面前的1144年。
聖但尼修道院教堂:這是聖但尼大教堂的西立面,展示了羅馬式建築的獨特之處。
因此,聖但尼修道院成為法國北部皇家領土上進一步建築的原型。通過跨英法安茹(Angevin)王朝的統治,這種風格傳入了英國,並傳播到法國,低地國家,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北部和西西里島。
黑暗的羅馬式中殿具有厚厚的牆壁和小的窗戶開口,是使用最新技術(現稱為哥特式)重建的。這種新風格與蘇格(Suger)的早期作品有所不同,與羅馬式的前身有所不同,從而將牆體面積減小到絕對最小。堅固的磚石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窗戶開口,上面開滿了艷麗的彩色玻璃,並且僅由最細長的條形窗框打斷了-不僅在書房裡,而且也許是第一次在通常黑暗的Triforium水平上。兩個放大得很大的蛋白絲的上層立面都充滿了兩個壯觀的玫瑰窗。與Suger早期的重建工作一樣,建築師或泥瓦匠的身份是未知的。
修道院通常被稱為“法國的皇家墓地”,因為這裡是法國國王及其家人被埋葬了幾個世紀的地方。10世紀至1789年,法國除三位君主外,其餘所有君主都在此居住。許多國王和王后的雕像都在他們的墳墓上,但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些墳墓被打開,屍體被搬到了萬人塚。
哥特式建築:La Saint-Chapelle聖禮拜堂
路易九世對藝術的支持推動了哥特式藝術和建築領域的許多創新,以他對聖羅伯特(La Saint-Chappelle)的委託(Rayonnant哥特式建築的一個例子)為例。
路易九世在所謂的“聖路易的黃金世紀”統治時期,當時法蘭西王國在政治和經濟上處於歐洲鼎盛時期。法國國王被視為PRIMUS間價格調整匯率大陸的國王和統治者之一。他指揮著最大的軍隊,並統治了歐洲最大,最富裕的王國,該王國當時是歐洲的藝術和思想思想中心(拉索邦)。對路易九世國王的聲望和尊重,更多的是他仁慈的性格,而不是他的軍事統治。對於他的同時代人來說,他是基督教王子的典型典範,體現了整個基督教世界。國王后來被天主教承認為聖人。
加利福尼亞聖路易斯半身像 法國Eure市Mainneville教堂的1300年:路易九世或聖路易在哥特時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領導人和強有力的藝術贊助人。
路易的宮廷風格通過從巴黎大師那裡購買藝術品進行出口以及國王的女兒和女性親戚與外國丈夫的婚姻,在整個歐洲廣為流傳。路易的私人教堂巴黎圣禮拜堂被他的後代在其他地方復制了不止一次。
Sainte-Chapelle,下教堂的天花板:聖路易斯的Sainte-Chapelle代表了Rayonnant哥特式風格,就像路易九世國王的個人教堂一樣。
聖禮拜堂(La Sainte-Chapelle)是位於法國巴黎中心的西埃島(Îlede laCité)上開普敦王宮中僅有的倖存建築之一。它是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委託收藏其收藏的激情文物,包括荊棘王冠(Crown of Thorns),這是中世紀基督教世界上最重要的文物之一。聖禮拜堂始於1239年的某個時期,並於1248年4月26日奉獻,被認為是哥特式建築的雷昂納特時期的最高成就之一。雖然在法國大革命過程中損壞,並在很大程度上19恢復個世紀,它保留了最廣泛的一種原位 13的集合(集合仍處於原來的位置)日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世紀彩色玻璃。酒杯描繪了舊約的故事,並著重於聖經國王的描寫,無論好壞。學者們認為,“壞”國王與好國王的結合,是皇家觀察者從統治的好壞例子中學習的一個教訓。
聖禮拜堂(La Sainte-Chapelle)是哥特式建築風格“ Rayonnant Gothic”(也稱為“法院風格”)的主要代表,並且以失重感和強烈的垂直強調為特徵。Rayonnant的結構往往比之前的高哥特式大教堂要小。聖禮拜堂(La Sainte-Chapelle)直立在較低的教堂上,該教堂是宮殿的所有居民的堂堂教堂,宮殿是政府所在地。但是,禮拜堂是一個私人的皇家禮拜堂,學者們已經註意到該結構幾乎看起來像金屬製品,好像禮拜堂本身就是一個聖物。
盎格魯哥特式建築
盎格魯哥特式建築(約1180年至1520年)由尖拱,拱形屋頂,支撐,大窗戶和尖頂確定。哥特式建築在大約1180年至1520年間在英格蘭盛行。這種風格由尖拱,拱形屋頂,扶壁,大窗戶和尖頂確定。哥特式風格最早是在法國開發的,在巴黎以北的聖但尼大教堂合唱團的一棟建築中,各種元素首次被一起使用,由阿伯特·蘇格(Abbot Suger)建造,並於1144年6月投入使用。英語採用了哥特式風格,但是,他們根據自己的地區偏好對其進行了調整。儘管法國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越來越高,但英國哥特式大教堂卻傾向於強調建築物的長度而不是高度。
威爾斯大教堂,薩默塞特郡,英格蘭:該大教堂展示了哥特式建築的特徵,包括尖拱,拱形屋頂,扶壁,大窗戶和尖頂,但強調建築物的長度,而不是高度。
許多最大和最好的英國建築作品,尤其是英格蘭的中世紀大教堂,大多以哥特式風格建造。哥特式建築在英國最早的大規模應用是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城堡、宮殿、豪宅、大學、教區教堂以及許多較小的樸實的世俗建築,包括施捨和貿易大廳,也都以此形式建造。
早期盎格魯哥特時期
大多數現代學者認為,早期的 盎格魯哥特時期從12世紀後期一直持續到13世紀中葉。到1175年,由於威廉·森斯(William of Sens)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舉行的合唱團落成典禮,哥特式風格在英國牢固確立。
早期盎格魯哥特式時期最重要的特徵發展是尖拱形,被稱為刺血針。與圓形羅馬式風格相比,早期盎格魯哥特式的尖拱在美學上更優雅,並且在分配石料的重量方面更有效,從而可以使用更窄的圓柱體跨越更大和更大的空隙。它還允許比例更大的變化。
使用尖銳的拱門,牆壁可能會變得不那麼笨重,窗戶的開口可以更大,並且可以更緊密地組合在一起,因此建築師可以實現更加開放,通風和優美的建築。從最純粹的角度來看,風格簡單而嚴謹,強調了建築物的高度,彷彿嚮往天上。在12世紀後期,早期的盎格魯哥特式風格取代了羅馬式風格,並在13世紀後期發展成為裝飾哥特式風格,這種風格一直持續到14世紀中葉。
裝飾哥特時期
傳統上,建築的裝飾時期分為兩個時期:幾何風格(1250–1290)和曲線風格(1290–1350)。裝飾建築的特點是窗飾,窗飾是填滿窗戶頂部的精美圖案。窗飾樣式最初是幾何形狀的,並在14世紀後期逐漸流行。隨著越來越多的肋骨的使用,跳馬也變得更加複雜,最初是出於結構原因,後來出於美學原因。
裝飾風格的例子可以在許多英國教堂和大教堂中找到。主要的例子是林肯大教堂和卡萊爾大教堂的東端,約克大教堂和利奇菲爾德大教堂的西側。
約克大教堂大教堂:約克大教堂大教堂的西面是裝飾建築的典範,尤其是主窗戶上精美的窗飾。在這一時期,細緻的雕刻達到頂峰,雕刻精美的窗戶和大寫字母經常帶有花卉圖案。
垂直哥特時期
垂直哥特時期是英國哥特式建築的第三次歷史劃分,其特點是強調垂直線。垂直風格始於皇家建築師威廉·拉姆齊(William Ramsey)和約翰·史龐利(John Sponlee),並持續到16世紀中期。
垂直風格從黑死病的陰影中發展出來,黑死病在1348年6月至1349年12月的18個月內殺死了英格蘭一半的人口,並在1361-62年間再次死亡,殺死了另外五分之一的人口。這種流行病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藝術和文化,設計師擺脫了裝飾風格中的誇張和歡樂。建築師還對瘟疫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做出了回應,因此依賴於不太複雜的設計。
垂直線性在窗戶的設計中尤為明顯,這變得非常大,從而為彩色玻璃工匠提供了更大的範圍。這個時期的一些最好的特徵是宏偉的木材屋頂:錘梁屋頂,例如威斯敏斯特音樂廳(1395),基督教堂音樂廳,牛津和克羅斯比音樂廳的屋頂首次出現。在15世紀初期,在佛羅倫斯正式確立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規範之後,哥特式建築在英國繼續蓬勃發展了100年。
格洛斯特大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是垂直哥特時期的典範。內部傳達出該時期典型的石頭和玻璃“籠子”的印象。牆壁和窗戶比以前的牆壁更鋒利,更不華麗。
德國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在中世紀高古後期盛行,大約在1140-1400年間。
哥特式建築在中世紀高古後期盛行,大約在1140-1400年間。哥特式風格最早在法國發展。構成現代德國的地區採用了法國哥特式風格,並在這種風格上形成了地區差異。
德國哥特式建築以其巨大的塔樓和尖頂而聞名。有時它們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直到現代都沒有完成。這些尖頂與英國尖頂完全不同,因為它們是由花邊“鏤空”製成的。還有許多Hallenkirke(或大廳教堂),沒有教堂的窗戶。中殿和過道的高度大約相同。
弗萊堡大教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於1120年在Zahringen公爵的統治下,第二階段始於1210年,第三階段始於1230年。在原始建築中,僅基礎仍然存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116米高的塔樓,塔樓的底部幾乎是正方形,中心是十二邊形的星廊。在此畫廊上方,塔樓為八角形和錐形,塔尖位於頂部。它是德國唯一在中世紀(1330年)建成的哥特式教堂塔樓,倖免於1944年11月的空襲襲擊,摧毀了市場西側和北側的所有房屋。
弗萊堡大教堂:德國弗萊堡大教堂的視圖
在米蘭大教堂之後,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該建築始建於1248年,時不時中斷,直到1880年才竣工,歷時600多年。它長144.5米,寬86.5 m,兩座塔高157 m。由於其巨大的雙尖頂,它的立面也是世界上所有教堂中最大的。在碼頭之間測量的大教堂合唱團也具有與其他中世紀教堂相比最大的寬高比。
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德國哥特式建築的一個例子。
哥特式教堂的建設伴隨著資產階級的崛起而建造的行會房屋和市政廳。例子是哥特式市政廳(13 日世紀)在斯特拉爾松,不來梅市政廳(1410),和明斯特(重建)市政府(原1350)。
這個時期的房屋主要是木結構建築,在戈斯拉爾和奎德林堡仍然可以看到。奎德林堡擁有德國最古老的半木結構房屋之一。這種建築方法被廣泛用於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聯排別墅,並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農村建築。
磚哥特式
哥特式磚(Backsteingotik)是北歐常見的一種特殊風格的哥特式建築,尤其是在德國北部和波羅的海周圍缺乏天然岩石資源的地區。這些結構或多或少地僅使用磚塊建造。施特拉爾松德市政廳和聖尼古拉斯教堂就是這種風格的例子。呂貝克,羅斯托克,維斯馬,施特拉爾松德和格賴夫斯瓦爾德等城市都受到這種區域風格的影響。呂貝克的聖瑪麗教堂建於1200年至1350年之間,是許多北德教堂的典範。
霍爾教堂
禮堂是德國哥特式建築與法國哥特式建築不同的另一個例子。在大廳教堂中,過道和教堂中殿的高度幾乎相同,彩色玻璃窗通常是牆的整個高度,從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光線和空間。
巴伐利亞,慕尼黑聖母教堂:大廳教堂是德國人對哥特式風格的獨特詮釋。
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雕塑(Gothic Sculpture)發展於12世紀中期至15世紀,是歐洲中世紀晚期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其誕生與哥特式建築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大教堂的建築裝飾中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成就。哥特式雕塑相較於羅馬式雕塑(Romanesque Sculpture),更加注重自然主義和人物的情感表達,呈現出一種生動而富有動感的風格。
哥特式雕塑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建築雕塑、獨立雕像和墓葬雕刻。建築雕塑是哥特式雕塑的核心,多數應用於教堂的正面立面、門廊和柱頭。這些雕塑通常描繪聖經故事、聖徒事蹟和象徵性圖案,旨在教育文盲的民眾,幫助他們理解宗教教義。例如,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的門廊雕塑是哥特式建築裝飾的典範,雕刻內容包括《最後的審判》(Last Judgment)和《基督受難》(Passion of Christ),人物刻畫細緻,表情生動,服飾的褶皺和身體動態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性。
獨立雕像在哥特式雕塑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這些雕像多數用於教堂內部裝飾或作為宗教崇拜的物品。這些獨立雕像的形式更加自由,強調人物的自然姿態與心理表現。例如,德國的班貝格騎士像(Bamberg Rider)是哥特式雕塑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一位騎士身著盔甲,表情莊重且充滿威嚴。這尊雕像展現了哥特式藝術對人物個性化的關注,同時融合了宗教象徵與世俗力量的表達。
墓葬雕刻是哥特式雕塑的另一重要形式,多數用於貴族和宗教人士的墓葬裝飾,旨在紀念逝者並祈求其靈魂的安息。這些雕刻通常以石棺浮雕(Sarcophagi Reliefs)或平躺的墓像(Effigies)形式出現,描繪逝者身著盛裝、安詳躺臥的形象,周圍環繞著天使、聖徒和象徵來世的圖案。例如,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中,許多英國君主和貴族的墓像展現了哥特式雕塑在細節刻畫上的卓越技巧,無論是臉部的表情還是服飾的紋理,都表現出對逝者的尊敬與崇高。
哥特式雕塑的自然主義在這一時期取得顯著進展,特別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雕塑家運用對解剖學的觀察和對日常生活的體驗,使人物的比例更加真實,動態更加生動。例如,法國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的柱像雕塑,雖然延續了羅馬式雕塑的垂直構圖,但人物的姿態和服飾細節更加自然,臉部表情透露出情感與內在世界,為宗教藝術賦予了生命力。
哥特式雕塑還展現了對裝飾性的強調,尤其是在柱頭、窗花和祭壇裝飾中。這些雕刻不僅具有宗教象徵意義,還通過植物紋樣、幾何圖案和動物形象的結合,增添了建築空間的視覺美感。例如,米蘭大教堂(Milan Cathedral)的尖塔裝飾包括大量雕刻的植物紋樣和小型人物,這些細緻的設計使建築在陽光下呈現出繁複的光影效果,強化了其神聖氛圍。
哥特式雕塑的另一個特色是情感表現的加強,特別是在宗教主題中,人物的悲傷、喜悅和敬虔的情感常常被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德國的《哀悼基督》(Pietà)雕像展現了聖母瑪利亞悲痛地抱著基督遺體的場景,雕像的細節刻畫深入人心,聖母的眼神和基督的身軀流露出強烈的情感共鳴,成為哥特式雕塑中的經典之作。
哥特式雕塑在技術與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使其在歐洲中世紀晚期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雕塑家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和對宗教信仰的詮釋,創造出既富有精神性又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為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藝術發展鋪平了道路。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德國哥特式建築的著名紀念碑,也是世界遺產,這裡有眾多藝術品和裝飾雕塑。它的外觀是德國哥特式建築的絕妙例子,而內部則是眾多哥特式雕塑和藝術品的例子。
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德國哥特式建築的一個例子。
大教堂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是高壇,安裝於1322年。它由黑色大理石建造而成,頂部有15英尺長的實心板。正面和側面都覆蓋著白色大理石,鑲嵌了九英寸的數字,以聖母加冕禮為中心。
大教堂中最著名的藝術品是三王陵。它由科隆大主教菲利普·馮·海因斯伯格(Philip von Heinsberg)於1167年至1191年委託,由凡爾登的尼古拉斯(Nicholas of Verdun)創作。傳統上認為它保存著三位賢士或三位智者的遺體,他們的文物是在1164年米蘭征服米蘭後獲得的。神社採取的是大殿的形式,其形式為大教堂教堂,由青銅和銀。它鍍金並裝飾有建築細節,具象雕塑,搪瓷和寶石。神社的整個外部都被精心裝飾的覆蓋物所覆蓋。總共有74個鍍銀的高浮雕圖形,還不包括背景裝飾中較小的附加圖形。在側面,先知的圖像裝飾著下部,使徒和傳教士的圖像裝飾著上部。一方面,(從下到下,從左到右)有賢士的崇拜,瑪麗與嬰兒耶穌一起登基以及基督的洗禮的圖像。在上方,可能會看到基督在最後審判中登基。另一端顯示了受難的場景:基督的鞭打(左下)和他的被釘十字架(左下),而復活的基督在上面。這些人物以其完全建模的身體和濕的窗簾展示了哥特時期的雕刻家如何熟悉古典參考文獻並能夠將其運用到他們的作品中。有人可能會在最後審判中看到基督登基。另一端顯示了受難的場景:基督的鞭打(左下)和他的被釘十字架(左下),而復活的基督在上面。這些人物以其完全建模的身體和濕的窗簾展示了哥特時期的雕刻家如何熟悉古典參考文獻並能夠將其運用到他們的作品中。有人可能會在最後審判中看到基督登基。另一端顯示了受難的場景:基督的鞭打(左下)和他的被釘十字架(左下),而復活的基督在上面。這些人物以其完全建模的身體和濕的窗簾展示了哥特時期的雕刻家如何熟悉古典參考文獻並能夠將其運用到他們的作品中。
三位國王的神殿:科隆大教堂的三位國王的神殿據說可以容納三位魔術師的遺骸,並且可以作為德國哥特式雕塑的典範。
教堂旁邊是Gero-Kreuz,這是一個用橡木雕刻的大耶穌受難像,上面塗有還原的油漆和鍍金。它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古老的大型耶穌受難像,也是中世紀已知最古老的獨立式北方雕塑。
下呂克羅茲(Gero-Kreuz):下呂克羅茲(Gero-Kreuz)是被釘死的基督在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古老的大型雕塑,位於科隆大教堂。
便攜式雕塑
除了紀念性雕塑外,較小的便攜式雕塑作品在哥特時期也很受歡迎。通常為外賣市場製作的小雕刻成為市區的重要產業。獨立於建築裝飾物的哥特式雕塑主要是作為住宅的虔誠物品或旨在為當地教堂捐贈的。但是,象牙,骨頭和木頭上的小浮雕既覆蓋了宗教題材,也覆蓋了世俗題材,供教堂和家庭使用。這些雕塑通常是城市工匠的作品。三維小雕像的最典型主題是聖母瑪利亞獨自一人或帶著孩子。當時典型的其他物品包括小型靈巧的息肉,單身(尤其是聖母瑪利亞),鏡盒,梳子,
義大利哥特式雕塑:皮薩諾家庭
尼古拉·皮薩諾(Nicola Pisano)和他的兒子喬瓦尼(Giovanni)在義大利開發了結合原始羅馬和哥特式風格的原始文藝復興時期雕塑風格。
尼古拉·皮薩諾(Nicola Pisano,約1220–1284年)和他的兒子喬瓦尼·皮薩諾(Giovanni Pisano,約1250–1315年)是哥特時代的義大利雕塑家,發展了受古典影響的雕塑風格,稱為原型文藝復興時期。他們的浮雕雕塑大量來自雕刻的羅馬石棺,其特徵是精緻而擁擠的作品以及對裸體的同情處理。他們有時被認為是最早的現代雕塑家。
尼古拉·皮薩諾(Nicola Pisano)的來歷還不確定。他出生於1220年至1225年之間,位於義大利南部的普利亞地區,並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本地作坊中接受培訓。他於1245年左右移居托斯卡納,並活躍於盧卡,比薩,西安那,皮斯托亞和佩魯賈等城市。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比薩洗禮池的講台,是法國哥特式風格和古典風格的巧妙融合。講台由白色卡拉拉大理石製成,以古典風格描繪了耶穌基督一生的場景。這些人物穿著羅馬式的外衣,他對麥當娜的描繪使人聯想起晚期羅馬雕塑中女神的富豪氣息。講台的靈感可能來自羅馬的凱旋門。尼古拉·皮薩諾(Nicola Pisano)在旅行中看到了拱門,
比薩洗禮池講台的細節:講壇(細節):牧羊人的報喜和賢士的崇拜。支持講壇的三葉拱門展現了法國哥特式的影響。
尼古拉·皮薩諾(Nicola Pisano)進行的其他一些知名項目包括西安那大教堂的大理石講台,他在比薩取名後獲得的佣金以及佩魯賈的Fontana Maggiore或大噴泉,他與兒子喬瓦尼一起工作。
佩魯賈的Fontana Maggiore:Nicola和Giovanni Pisano在佩魯賈的Fontana Maggiore並肩工作。在盆地的二十五邊,是代表先知和聖人,幾個月的勞動,十二生肖,創世紀的景象和羅馬歷史事件的雕塑。
尼古拉(Nicola)的兒子喬瓦尼·皮薩諾(Giovanni Pisano)於1250年左右出生在比薩,並在其父親的作坊裡接受雕塑家培訓。他與父親一起在西安那大教堂和佩魯賈的Fontana Maggiore的講壇上工作。他最早的作品模仿了父親的風格,很難區分兩個雕塑家的貢獻。但是,在尼古拉(Nicola)死後,喬瓦尼(Giovanni)的風格變得更加鮮明。儘管它繼續融合古典風格的影響,但風格上更像是法國哥特式風格,其特點是大膽,戲劇性的動畫,而尼古拉寧靜的雕塑風格中卻沒有。
喬瓦尼(Giovanni)在1287年至1296年間是西安那大教堂的首席建築師。他還從事雕像裝飾,以裝飾比薩洗禮堂的外部,聖保羅聖瑪麗亞教堂的外立面(聖保羅在亞諾河岸上) )和比薩,以及由亨利七世皇帝委託建造的紀念碑,以紀念他的妻子佈拉本特的瑪格麗特。
喬萬尼最偉大的作品可以說是在1302年至1310年間雕刻的比薩大教堂的講台上。講台上生動地描繪了新約聖經中的九個場景,這些場景都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具有明暗對比效果和自然主義的裸體大力神鵰刻。講台上的謹慎形像被認為是托斯卡納畫家馬薩喬(Masaccio)被驅逐出伊甸園的靈感。
比薩大教堂的講壇:比薩大教堂的講壇上,喬瓦尼·皮薩諾(Giovanni Pisano)特別喜歡大膽的動畫風格。
聖十字教堂的十字架被釘死(木頭上的蛋彩畫):基督的身軀沉重地跌落到一側,身穿Cimabue十字架上的柔軟折疊的布。
與Cimabue一樣,西安那(Siena)的杜喬(Duccio)以拜占庭風格繪畫,但他的線性,豐富但細膩的細節以及作品溫暖而精緻的色彩為哥特式風格做出了自己的個人貢獻。他還是最早在建築環境中放置人物的義大利畫家之一。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在工作中獲得了更大的自然主義和柔和感,並使用了縮短和明暗對比技術。他的角色令人驚訝的表現力和人性化,彼此溫柔地互動。杜喬(Duccio)被認為是Sienese哥特繪畫學校的創始人。
西安那聖母大教堂(蛋彩畫和木材上的金):西安那大教堂的聖母大教堂是一幅繪有祭壇的畫,由許多個人畫作組成。它由西安那(Siena)市於1308年委託建造,被公認為杜喬的傑作。
Cimabue和Duccio在晚年都可能受到了Giotto的影響。喬托以其獨特的西方風格而聞名,他的創作不是基於拜占庭的傳統,而是基於他對生活的觀察。他的形像是立體的,解剖結構清晰,並穿著看起來有重量和結構的衣服。他對義大利哥特式藝術的最大貢獻是他對各種情感的強烈描繪,而他的同時代人開始熱情地模仿。他以哥特式風格繪畫時,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驅。
在14世紀,托斯卡納的繪畫主要以國際哥特式風格完成,當時在整個西歐都盛行。完全發展的形式在西安那(Siena)的西蒙妮·馬蒂尼(Simone Martini)(1284–1344)和Gentile da Fabriano(1370–1427)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體現,其繪畫的特點是形式化的甜美和優雅,細節的優雅和豐富,以及Giotto鮮明作品中缺少的理想品質。Fra Angelico的蛋彩畫壇彌合了國際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風格之間的差距,充分利用了哥特式的精緻,金箔和鮮豔的色彩。
哥特式金屬工藝
哥特式金屬製品和象牙雕刻
在法國,金屬和象牙作品具有微小但華麗的特徵,並且需要高超的創作技巧。
在此期間,法國因出口哥特式建築而倍受讚譽。與哥特式建築相比,哥特式建築以其巨大的戲劇性特徵(例如飛扶壁和精美的彩繪玻璃,金屬和象牙藝術品)而更為人所知,但它仍然非常引人注目。在此期間,從事象牙加工的金屬工人和雕刻家對法國的藝術,建築,工藝和室內設計界產生了影響。
金工
哥特式時期的鐵製品具有各種風格和趨勢,從大型的粗鐵藝製品到更精緻的物品。在法國,主要趨勢是朝著華麗的方向發展,尤其是用作門部件的裝飾件。其中包括門環,鎖,甚至帶有精美裝飾的鉸鏈。這些作品需要高水平的技巧和工藝。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大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巴黎圣母院是最早使用空中扶梯的建築之一,成為哥特式建築的特色。它還以雕塑,彩色玻璃和石像鬼而聞名。但是大教堂的門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尤其是當考慮到當時有限的鍛造技術時。
巴黎圣母院—門環:精美的門環只是巴黎圣母院門上精加工的細節之一。
巴黎北聖母院-門:巴黎圣母院門的精美裝飾是這一時期華麗金屬製品的有力例證。
象牙
象牙在中世紀在歐洲再次出現,並創造了各種形式的象牙雕塑的潮流。除了小人物和護身符之外,還有一種敘事方式,以兩個或三個(雙聯和三聯)或多面板多聯的形式出現。巴黎成為這些作品創作的中心。此外,它們的流行不僅限於教堂藝術品,而且這些藝術品可以在房屋中找到並用於裝飾擺設。這些作品被認為是奢侈品。經常在梳子,鏡子和其他奢侈品的背面找到像牙作品。這些作品經常描繪浪漫和愛情的場景,而不是哥特式藝術中較為典型的宗教場景。
愛情城堡的圍困-鏡子:鏡子的外殼是華麗的象牙作品的一個例子,在中世紀已成為日常用品的一部分。
哥特時期的義大利藝術
義大利哥特時期繪畫:1200–1400
義大利哥特式繪畫(Italian Gothic Painting)興起於13世紀後期,並持續發展至15世紀早期,是歐洲哥特式藝術在義大利的獨特表現形式。這一時期的繪畫融合了拜占庭藝術(Byzantine Art)和法國哥特式風格的影響,逐漸從程式化的表現走向更自然主義和情感化的風格,為文藝復興藝術奠定了基礎。
義大利哥特式繪畫的興起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繪畫主要以宗教主題為核心,包括祭壇畫(Altarpieces)、壁畫(Frescoes)和手稿插圖(Illuminated Manuscripts)。畫家通過描繪聖經故事、基督和聖徒的形象,來傳達宗教教義和情感。這些作品大多應用於教堂和修道院,成為宗教生活的重要部分。
13世紀的佛羅倫斯(Florence)和錫耶納(Siena)是哥特式繪畫的主要中心,兩地的藝術風格各具特色。佛羅倫斯的畫家強調自然主義與人性的表現,而錫耶納的藝術則注重優雅與裝飾性。例如,契馬布埃(Cimabue)是佛羅倫斯哥特式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聖母與聖嬰》(Maestà)展示了拜占庭風格的影響,包括金色背景和莊嚴的構圖,但在人物表情和姿態上融入了更具人性化的特徵。他的學生喬托(Giotto di Bondone)被視為義大利哥特式繪畫向自然主義過渡的關鍵人物,他的壁畫作品《聖方濟各的生平故事》(Life of St. Francis)和帕多瓦的斯克羅維尼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壁畫突破了傳統的平面化表現,使用透視法和光影效果賦予畫面深度,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真實。
錫耶納畫派則以杜喬(Duccio di Buoninsegna)為代表,他的祭壇畫《馬耶斯塔祭壇畫》(Maestà Altarpiece)是這一風格的巔峰之作。該作品以華麗的裝飾性和細膩的線條表現聖母與基督的莊嚴形象,同時在人物表情和肢體動作上增加了情感的表達。錫耶納畫派的藝術家如西蒙內·馬爾蒂尼(Simone Martini)和洛倫佐·莫納科(Lorenzo Monaco)進一步發展了這種風格,他們的作品注重細節和色彩的運用,畫面充滿優雅與神秘感。
壁畫是義大利哥特式繪畫的重要形式之一,常用於教堂的牆壁和天花板,描繪基督生平、聖徒事蹟以及聖經故事。喬托的壁畫在此領域影響深遠,他的作品以敘事性和情感表達聞名。例如,斯克羅維尼禮拜堂的《哀悼基督》(Lamentation)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傳遞出深刻的悲傷與哀悼,背景中的風景元素雖簡單,卻增添了畫面的真實感。
義大利哥特式繪畫還在祭壇畫中展現了卓越的成就,這些作品通常由多塊木板組成,以金箔和鮮豔的顏色裝飾。祭壇畫描繪基督、聖母和聖徒的形象,並結合複雜的幾何構圖和精緻的細節。杜喬的《馬耶斯塔祭壇畫》以及洛倫佐·莫納科的《聖母加冕》(Coronation of the Virgin)是典型的例子,這些作品的金色背景與豐富的色彩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義大利哥特式繪畫對手稿插圖的發展也作出貢獻,修道院的僧侶和藝術家為宗教文本創作了大量精美的插圖,這些作品以鮮豔的色彩和細緻的裝飾風格著稱。例如,洛倫佐·莫納科在《禮拜詩篇集》(Psalter)中的插圖展現了人物動態和光影的變化,體現了哥特式繪畫向自然主義過渡的趨勢。
義大利哥特式繪畫強調自然主義與宗教精神的結合,從契馬布埃到喬托,從杜喬到馬爾蒂尼,藝術家在技法和風格上不斷創新,為文藝復興的誕生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一時期的繪畫不僅反映了宗教信仰,也展現了義大利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佛羅倫斯
這個城市的畫家全心全意地接受自然主義的風格。回到古典人物之後,他們創作的圖像注重刻畫強烈的情感和人物之間的關係,這種繪畫表達了拜占庭風格所沒有的現實主義。
Cimabue(c.1240-1302)是一位畫家,他證明了這段時期佛羅倫斯繪畫的變化。觀眾可以在他的Maesta中觀察拜占庭早期繪畫風格以及新興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元素。作品保留了拜占庭式圖標中熟悉的金色背景,並且他的人物以拜占庭風格進行渲染。但是,Cimabue努力在這項工作中創造空間,這將成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重要方面。他的圍繞著聖母子的孩子的天使相互重疊以指示太空,而西馬布埃(Cimabue)十分注意聖母的寶座,以創造出對太空的真實描繪。
Maesta的 Cimabue ,約12801285。 :Cimabue的作品通過展示舊的拜占庭風格和新興的文藝復興風格,反映了這段時期佛羅倫斯繪畫中發生的變化。
畫家之所以能夠在佛羅倫斯工作,至少部分是由於有影響力的藝術協會,包括畫家協會Arte dei Medici e Spezeiali。這些行會也成為重要的藝術贊助者,並接管了宗教建築的維護和改良。
西安那
Sienese繪畫學校比佛羅倫斯繪畫更為保守,但仍然很重要,在1200到1400年代之間蓬勃發展。這一時期的一些重要畫家包括杜喬(Duccio)和他的學生Ambrogio Lorenzetti,西蒙妮·馬蒂尼(Simone Martini)和Matteo di Giovanni。
Duccio di Buoninsegna是當時最著名的西安那畫家之一。他的作品經常使用金箔和珠寶裝飾華麗,展示了西安那如何專注於作品的物質實質。他的蛋彩畫作品還使用了更明亮的色彩,使臉部和手部的特徵更加圓滑,並在淺色和深色的作用下突顯了帷幕下的人物,從而形成了自然形態,這與拜占庭的人物非常不同,但對新興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很重要。
杜喬的作品被認為是非常感性的,通過圖像中人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聖經故事的有力解釋的選擇,人們重新將注意力放在講故事上。祭壇畫《Maestà(1308–1310)》是他的偉大作品之一。由西耶納(Sienna)市委託創作的多幅畫作,描繪了聖母瑪利亞和基督的生平。當Duccio創造出一種逼真的形式感時,處女座的膝蓋向觀眾伸出來,這是新興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基本要素。儘管他的作品保留了在拜占庭藝術中(以及對錫安族顧客而言)如此重要的金背景和金光環,但這種藝術還是中世紀晚期與文藝復興早期之間的橋樑。
杜克奧,馬埃斯塔(Maestà),1308–1311年:杜克的作品展示了新興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從人物的發達形式中可以看出,還有拜占庭式的較早風格以及西安那人對使用黃金的重要性的偏愛。
義大利繪畫:喬托Giotto
喬托是他那個時代最受尊敬的畫家之一,並且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的重要橋樑。
Giotto di Bondone於1200年代末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地區。他將繼續成為他那個時代最受尊敬的畫家之一,並且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的重要橋樑。
Arena Chapel壁畫是由贊助人Enrico Scrovegni委託創作的,描繪了聖母瑪利亞和耶穌生平的場景。它們是喬托最著名的傑作。
猶大之吻:喬托競技場教堂壁畫中最生動的一幕描繪了猶大通過向羅馬士兵認出耶穌而背叛基督的那一刻。
學者們爭論哪些作品應歸因於喬托,哪些作品應歸因於助手或其他藝術家。例如,喬托(Giotto)似乎是羅馬佛羅倫斯畫家Cimabue的學徒,並且可能負責阿西西(Assisi)的部分教堂。但是,沒有文件可以確認他在阿西西的工作。
喬托對藝術史的獨特貢獻是回歸了直接引用自然世界的風格,而中世紀或拜占庭畫家並沒有強調這種風格。中世紀和拜占庭式的風格偏向於扁平,細長的人物,缺乏自然的眼光,喬托將繪畫恢復為旨在捕捉人類形態自然主義的風格。
喬托工作的另一個優勢是他的講故事能力。他熟練地選擇了對聖經故事的有力解釋,並吸引了觀眾到故事中視覺和精神上最豐富的方面。這種對人物之間關係的關注以及對透視圖和生活繪畫的新興趣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突出的一些方面。
義大利哥特建築1200-1400
哥特式風格是這段時期義大利的主要建築風格。但是,義大利建築師對哥特式建築的詮釋與法國不同,導致了一些關鍵的地區差異。
佛羅倫斯:建築與金屬製品
哥特式建築是在法國開發的,其特徵是用於窗戶和門廊的lancet或尖頂拱門。這些都允許更薄的牆壁和更大的窗戶。彩色玻璃窗似乎完全取代了牆壁,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標誌。哥特式風格的其他特徵包括增加使用扶壁來支撐牆壁,以及轉向更細長和更華麗的圓柱以及拱形天花板。
法國哥特式風格在歐洲許多地方廣受歡迎,但哥特式風格在義大利卻有不同的解釋。佛羅倫斯等城市的哥特式建築缺少體現法國哥特式建築特徵的彩色玻璃,並且總體上它們缺乏法國哥特式大教堂強調的垂直性。
佛羅倫斯大教堂
佛羅倫斯大教堂是義大利哥特式風格的典範。始建於1296年,由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尚未開發,因此大教堂以哥特式風格建造。
佛羅倫斯大教堂,始建於1296年:大教堂的照片在夜間被照亮,展示了哥特式風格和大圓頂。
正如大教堂的外觀所展示的那樣,義大利哥特式建築沒有包含彩色玻璃窗,而彩色玻璃窗對於法國哥特式建築而言變得至關重要。大教堂的內部,包括腹股溝的拱頂和尖頂的拱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其建築的哥特式元素。
佛羅倫斯大教堂,內部視圖,始於1296年:在大教堂內部,您可以看到哥特式元素,例如腹股溝拱頂和尖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