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生態設計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設計與永續發展是當代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這一概念強調在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尋求平衡,通過設計來保護生態系統,同時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生態設計不僅關注環境保護,還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公平等多個方面,旨在創造能夠長期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在生態設計中,首要任務是充分了解並尊重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這包括對地形、水文、土壤、氣候、植被和野生動物等因素的深入研究。設計師需要考慮如何保護和恢復自然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例如,在城市開發中保留原有的綠地廊道,或者在建築項目中設置綠色屋頂和垂直綠化,都是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效方式。

水資源管理是生態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包括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滲透性鋪面等技術的應用。透水性鋪面可以減少雨水徑流,增加地下水補給;雨水花園不僅能夠淨化水質,還能為城市增添景觀價值。在一些地區,可以設計濕地公園,既能調節洪水,又能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能改善城市微氣候。

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生態設計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景觀設計中,這可能表現為選擇節能的照明系統,或者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為公共設施供電。在建築設計中,可以通過優化朝向、採用自然通風和採光等被動式設計策略來減少能源消耗。此外,還可以考慮設置小型風力發電機或太陽能板,將景觀元素與能源生產相結合。

材料的選擇在生態設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設計師應優先考慮使用當地、可再生、低碳足跡的材料。例如,使用回收材料製作的戶外傢俱,或者選用當地產的木材和石材。同時,還需要考慮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生產、運輸、使用和最終處置的環境影響。一些創新材料,如透水混凝土、再生塑木等,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生態景觀設計中。

植物選擇和配置是生態設計的核心元素之一。優先選用適應當地氣候的本土植物,不僅可以減少維護成本,還能為本地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通過科學的植物群落設計,可以模擬自然生態系統,提高植被的自我維持能力。此外,設計中還可以考慮食用景觀(Edible Landscape)的概念,將果樹、蔬菜等食用植物融入景觀設計,促進城市農業發展。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設計的重要目標之一。設計師需要考慮如何創造和連接不同類型的棲息地,如森林、草地、水體等,以支持多樣的物種。在城市環境中,可以通過設計野生動物通道、建造人工巢箱、種植吸引蝴蝶和蜜蜂的花卉等方式來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還需要注意控制入侵物種,保護本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廢棄物管理和循環經濟理念也逐漸融入生態設計中。這包括設計便於回收的設施,推廣堆肥等有機廢棄物處理方式,以及探索廢棄物再利用的創新方法。例如,將建築廢料用於景觀造型,或者利用回收塑料製作戶外設施。這些做法不僅減少了廢棄物,還能創造獨特的景觀特色。

社區參與和環境教育是生態設計成功實施的關鍵。通過設計互動式的生態展示區、組織社區園藝活動、設置自然教育步道等方式,可以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鼓勵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一些生態設計項目甚至將社區參與納入設計過程,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和智慧。

氣候變化適應性設計日益成為生態設計的重要考量。這包括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措施,如設計海綿城市以應對暴雨,增加綠地覆蓋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同時,還需要考慮長期氣候變化趨勢,如選擇更耐熱耐旱的植物品種,設計靈活可調整的空間以適應未來的氣候條件。

生態設計的評估和監測也是確保項目長期成功的重要環節。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了綠色建築和景觀評估體系,如美國的「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LEED)認證系統。這些評估體系不僅提供了設計指導,還有助於量化生態設計的效益,推動行業標準的提升。

智能技術的應用為生態設計帶來新的可能性。例如,使用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來優化灌溉系統,根據實時氣象和土壤濕度數據調整用水量。或者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優化公共空間的設計和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些技術不僅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管理效率,還能為研究人員提供寶貴的數據,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保護城市生態系統。

生態設計與永續發展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和持續的創新。通過將生態原則融入景觀和建築設計的每個環節,我們可以創造出既美觀實用,又能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居環境。這不僅有利於當代人的生活品質,更為後代創造了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17.1 生態系統服務

生態系統服務是指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的各種利益和功能,包括支持生命所需的基本資源、維護環境穩定、提供經濟資源,以及促進人類健康和福祉的作用。這些服務可大致分為四種類型:供應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支持服務。理解和管理生態系統服務不僅有助於保護自然環境,還有助於維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供應服務指的是生態系統直接提供的資源,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這些資源包括食物、水、木材和藥用植物等。例如,農田和漁業為人類提供糧食,森林提供木材和燃料,而河流和湖泊則提供飲用水源。這些供應服務對於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但也易受到過度利用和氣候變遷的威脅,特別是土地資源過度開發、水資源污染和森林砍伐等問題,都直接影響到這些資源的穩定供應。因此,為了確保長期的供應服務,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合理管理必不可少。

其次,調節服務是指生態系統在維護地球環境穩定性方面的作用,這包括氣候調節、水質淨化、空氣淨化和病蟲害控制等。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幫助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濕地和森林等生態系統在水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淨化水質、控制洪水並減少土壤侵蝕。此外,生態系統中的捕食者和寄生物有助於控制害蟲數量,減少農業中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這些調節服務保護了人類的生活環境,減少了自然災害和疾病的風險,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復原能力。

文化服務則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非物質性利益,包括美學、文化、教育和休閒娛樂價值。例如,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為人們提供了觀賞和遊憩的場所,提升了生活質量;自然保護區、公園等場地還為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實地教學的資源。不同文化對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有著深厚的精神和文化依戀,例如山川河流在某些民族中具有神聖意涵,這種文化價值在促進社區凝聚力、增強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後,支持服務是指支撐其他三類生態系統服務的基本過程和功能,包括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這些服務並不直接為人類提供物質資源,但它們是生態系統正常運作的基礎。土壤的形成需要長期的風化和生物活動,養分循環則涉及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這些過程使得生態系統能夠自我維持和更新。生物多樣性則增強了生態系統的復原力,使其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環境變化和壓力,確保各種生態系統服務的持續供應。

生態系統服務對於人類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目前許多生態系統正面臨著過度開發、污染和氣候變遷的威脅。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已經使得一些關鍵服務功能出現退化,例如淡水資源的枯竭、空氣和水質的污染、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推動生態保育、資源可持續利用及生態修復等措施至關重要,以確保生態系統能夠持續提供服務。政府和企業在制定發展政策和經營計劃時應該將生態系統服務納入考量,並推動生態補償和環境友好的技術與生產方式,以減少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

總結來說,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和地球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涵蓋了供應、調節、文化和支持四個方面的多種功能。保護和善用這些服務不僅是維護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是促進全球環境穩定和生態平衡的必要條件。人類在享受生態系統服務的同時,更應該積極承擔保護責任,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17.1.1 生態系統調節服務

生態系統調節服務指的是自然環境在調節氣候、控制水流、維持空氣質量及土壤健康等方面所提供的功能。這些服務對於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類生活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植被、土壤、濕地等自然要素的共同作用,生態系統調節服務能有效緩解極端氣候事件,減少人為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下是生態系統調節服務的主要功能及其重要性。

1. 氣候調節
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在氣候調節方面具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森林、濕地和海洋等生態系統在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植被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並將其儲存在植物體內和土壤中,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濕地、海洋藻類等也具有顯著的碳吸收能力,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此外,城市中的綠地和樹木可以調節局部微氣候,降低都市熱島效應,使城市居民感到更舒適。

2. 水文調節與水質淨化
水文調節是生態系統調節服務中的重要功能之一。森林和濕地能有效調節降水的吸收與釋放,減少洪水和乾旱的發生風險。森林的樹木和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大量降水,減少地表徑流,從而降低洪水的風險;濕地則可作為天然的水庫,在乾旱季節釋放水分,保持水資源的穩定供應。此外,濕地和水生植物具有淨化水質的能力,能夠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藥和氮磷化合物,保護水體生態健康。

3. 空氣質量維持
生態系統中的植被,特別是森林,能夠有效改善空氣質量。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維持大氣中的氧氣濃度。樹木葉面還能捕捉空氣中的粉塵和懸浮顆粒物,如PM2.5等,減少空氣污染。此外,一些植物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進一步淨化空氣。城市中的綠化設施、道路兩旁的行道樹等都在維持空氣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增強了人們的呼吸健康和生活品質。

4. 土壤保持與防止侵蝕
植物的根系在固定土壤、減少土壤侵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由於植物根系緊緊抓住土壤,能有效減少降雨對土壤的沖刷作用,防止泥沙流失。在山區或河岸邊,植物能減少水流對地面的侵蝕,保護土壤結構,避免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風險。健康的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因此土壤保持是生態系統調節服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病蟲害控制
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有助於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天敵(如鳥類、捕食性昆蟲)能自然控制害蟲的數量,減少對農作物的損害,降低人們對農藥的依賴,避免化學物質對環境的破壞。例如,鳥類和蜘蛛等天敵可以捕食農田中的害蟲,防止害蟲的過度繁殖。多樣化的植被還能通過生物互補效應,使害蟲不易形成單一物種的爆發,進一步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6. 降低自然災害的風險
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在減少自然災害風險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濕地和沿海紅樹林等生態系統能有效吸收海浪和風暴的能量,減少沿岸地區的洪水和風暴潮災害;森林在山區可防止土石流和滑坡,提供地形穩定性。這些自然屏障能保護人類居住區免受自然災害的威脅,減少災害損失,並降低防災的成本,體現出生態系統調節服務的巨大價值。

7. 調節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調節服務有助於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內部物種之間的競爭、捕食和共生等作用,形成穩定的食物鏈和生態結構,防止某些物種過度繁殖,破壞生態平衡。例如,捕食性動物通過捕食草食性動物來維持食草動物的數量,保護植被生態系統。這樣的動態平衡不僅維護了生物多樣性,也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提供了支持。


生態系統調節服務涵蓋氣候調節、水文調節、空氣質量維持、土壤保持、病蟲害控制、災害風險降低等方面的功能,這些服務為人類社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隨著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生態系統調節服務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不僅是維持人類福祉的必要手段,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17.1.2 生態系統供給服務

生態系統供給服務指的是自然環境提供的各種資源,包括食物、水、原材料、藥用植物等,這些資源直接供應人類生存和生活所需。這些服務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支持著農業、漁業、工業、醫藥等諸多領域的發展。以下是生態系統供給服務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性。

1. 食物供應
生態系統是人類食物來源的根本保障,無論是植物性還是動物性食物,都來源於自然環境。農業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穀物、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而畜牧業和水產養殖則供應肉類、乳製品和水產品。森林和海洋生態系統則提供了野生動物、魚類和貝類等。這些食物資源不僅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還帶來經濟效益。隨著人類對食物需求的增加,保護和合理利用這些供應源成為當務之急,以維持食物供應的可持續性。

2. 水資源供應
淡水是生命必需的資源,河流、湖泊、濕地和地下水等生態系統是人類主要的水源。這些自然水體通過降水和地表徑流補充水資源,並經過自然的過濾和沉澱作用,減少水中的雜質和污染物。濕地和森林生態系統對水質的保護尤為重要,它們能夠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保持水體的純淨。此外,這些水資源支持農業灌溉、工業製造和家庭日常用水,是經濟活動和人類生活的重要基礎,水資源供給的穩定性對人類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3. 原材料供應
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多種原材料,包括木材、纖維、礦物等,用於建築、製造、能源等多個領域。森林是主要的木材來源,木材被廣泛應用於建築、造紙、家具製造等行業。植物纖維,如棉花、麻和竹子,用於紡織、紙漿和包裝材料製作。礦物資源則來自於地質生態系統,如金屬礦物、煤炭和石油等,這些資源支撐著現代工業和能源生產的需求。這些原材料供應服務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還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品質,但其開採和使用也需要考慮可持續性,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4. 藥用植物和自然藥物
生態系統供應了大量的藥用植物和自然藥物,為人類健康提供保障。許多植物具有藥用價值,例如中藥材中的人參、黃芪和當歸等,都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除此之外,海洋和森林生態系統中發現了許多抗生素和抗癌藥物的活性成分,如青霉素最早就是從真菌中提取而得。這些天然藥物為現代醫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幫助人類抵禦疾病。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越高,所能提供的藥用資源越多,因此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對於醫藥領域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5. 遺傳資源
遺傳資源是生態系統供給服務中的重要部分,指的是生物體內的遺傳多樣性資源,這些資源可用於農業、畜牧業和生物技術等領域。例如,農作物的基因多樣性使得人類可以選育出適應性更強的作物,抗病、抗旱或耐鹽性更高,增強農業產量。畜牧業中,家畜的遺傳多樣性有助於培育出更健康、更高效的品種。此外,生物技術領域利用微生物的基因特性進行基因改造,創造出新型生物產品。遺傳資源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基礎,因此保護自然棲息地是確保遺傳資源的多樣性和持續利用的關鍵。

6. 纖維與燃料供應
生態系統提供了各種天然纖維和燃料資源。天然纖維如棉花、亞麻、羊毛等被廣泛用於製造衣物和紡織品,這些材料相較於合成纖維對環境的影響更小。而燃料方面,森林中的木材和植物的生物質能(Biomass)是重要的可再生燃料,特別是在能源匱乏的地區,木材仍是主要的生活燃料。此外,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油脂也可提煉成生物燃料,提供一種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選擇。這些供應資源的可再生性對人類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7. 文化與景觀資源
雖然文化資源和景觀價值常常被認為是生態系統的文化服務,但它們也與供給服務有密切關聯。自然景觀和特有的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了休閒、旅遊和精神寄託的場所,例如森林步道、海灘和山岳風光。這些場所不僅為人類提供心理滿足,還帶來了經濟收益,例如生態旅遊、文化保護和教育活動等。這類生態服務促進了自然與人類文化的聯繫,為居民和遊客提供了獨特的體驗與價值。


生態系統供給服務涵蓋食物、水資源、原材料、藥用植物、遺傳資源、纖維燃料和文化資源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服務為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人類需求的增加,生態系統供給服務面臨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挑戰。保護生態系統和推動可持續資源管理,是保障供給服務長久維持的關鍵策略,從而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

17.1.3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指的是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的精神、心理、教育及審美價值,這些服務涵蓋了休閒遊憩、文化傳承、美學欣賞和科學教育等方面。生態系統文化服務不僅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也對促進社會和諧、提升生活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的主要內容及其重要性。

1. 休閒遊憩與旅遊服務
自然景觀如山脈、湖泊、森林和海灘等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休閒遊憩場所。這些地點成為人們戶外活動的理想場所,例如遠足、露營、划船、滑雪等。生態旅遊已成為全球快速增長的旅遊產業之一,許多國家和地區依賴自然景觀發展觀光業,帶來經濟收益。這些活動不僅使人們有機會接觸自然、釋放壓力,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從社會和經濟角度看,休閒遊憩與旅遊服務為人們提供了身心放鬆的機會,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2. 美學與審美價值
自然景觀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給人類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和心靈的滿足。從壯麗的山川河流到細膩的花卉和植被,這些自然元素在色彩、形態、質地上各具特色,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畫家、詩人、攝影師等藝術家常常從大自然中尋找靈感,創作出優美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自然的美,也展示了人類對自然的崇敬。自然景觀的審美價值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進一步增強了對自然環境的珍視和保護意識。

3. 心理健康與療癒效果
自然環境對人類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研究顯示,接觸自然可以降低壓力、減少焦慮、提升情緒,並有助於改善專注力和創造力。森林療法(forest therapy)和花園療法(horticultural therapy)等形式的療癒活動已被廣泛應用於心理康復治療中。園藝治療區、城市綠地和自然公園為人們提供了遠離喧囂的場所,讓他們能在綠意盎然的環境中恢復心靈的平靜。這種療癒效果使自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支持,增強了身心健康,也提高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與關注。

4. 科學研究與教育功能
生態系統為科學研究和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讓人類有機會深入了解自然界的運作規律與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不同的生態系統,包括熱帶雨林、沙漠、濕地和海洋,都是科學家觀察和研究物種多樣性、物種行為和環境變遷的場所。學校、博物館和動物園常常組織學生參觀這些自然場域,進行環境教育活動,以增進學生對生態保護的認識。這些活動讓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增強了對自然保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未來的環保工作奠定了基礎。

5. 文化遺產與社會價值
許多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是特定地區或族群的文化遺產,對當地的文化和傳統具有深遠的意義。例如,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觀在許多原住民文化中被視為神聖之地,象徵著祖先的傳承和信仰。這些自然地標成為文化活動和宗教儀式的舉辦地,具有文化意涵。自然保護區和文化遺產地點不僅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還代表了當地居民的歷史記憶和情感聯繫,使生態系統成為承載社會價值和傳統的重要載體,對人們的身份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6. 靈性與心靈啟發
大自然對人類靈性和心靈上的啟發有著重要作用。許多宗教和哲學都認為自然是一種神聖的存在,是人類敬畏和學習的對象。登山、行走在森林或海灘等接觸自然的過程中,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神秘,進而引發深層的反思。這種靈性體驗超越了物質層面,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與啟發,促使人們更珍惜自然。這樣的文化服務使人類能從自然中尋得靈魂的平靜,也深化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情感連結。

7. 社區凝聚力與社交價值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通過提供公共空間和社區活動場地,促進了社區凝聚力的形成。公園、自然步道和社區花園為居民提供了互動交流的機會,使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們在戶外活動中相聚,促進社會互動和社區歸屬感。這些空間也成為社區活動和節慶的舉辦場所,例如市集、音樂會和戶外電影放映等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社交生活,還強化了社區的團結和合作精神。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涵蓋了休閒遊憩、美學價值、心理療癒、科學教育、文化傳承和靈性啟發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服務為人類提供了心靈的慰藉、生活的樂趣以及對自然的認識,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隨著都市化的進程,人類與自然的接觸逐漸減少,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環境,不僅是對生態系統的維護,也是對人類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呵護,讓未來世代能夠繼續享受自然帶來的多重價值。

17.1.4 生態系統支持服務

生態系統支持服務是維持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的基礎服務,為其他生態系統服務提供了必需的支持條件。支持服務主要包括養分循環、土壤形成、光合作用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這些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是無形的,通常不直接為人類提供物質資源,但對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和運作至關重要。以下為生態系統支持服務的主要內容和其對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影響。

1. 養分循環
養分循環是生態系統支持服務中的核心部分,指的是氮、磷、鉀等重要養分在生態系統內的持續轉換和再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通過各自的生理過程參與到養分循環中,例如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動物通過進食攝取養分,然後養分再經過糞便、枯葉或生物分解回到土壤中,供下一個生命週期使用。這樣的循環保持了土壤肥沃和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保證了農業、林業等行業對健康土壤的依賴,使得人類能夠持續地從生態系統中獲取資源。

2. 土壤形成與保持
土壤形成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地質和生物過程,涉及岩石風化、有機物分解、微生物活動等作用。健康的土壤能夠儲存水分、養分,為植物生長提供基礎條件。土壤形成和保持不僅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還對防止土壤侵蝕、穩定地形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的根系和微生物活動能夠固定土壤,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山體滑坡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土壤健康與保持在支持農業、園藝及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

3. 光合作用與生態能量流
光合作用是生態系統支持服務中的核心能量來源。植物和藻類等生物體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換為化學能,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有機物,這些有機物為整個食物鏈提供了基本的能量來源。光合作用在維持生態系統穩定和提供氧氣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植物吸收太陽能製造養分,這些養分經由動物的捕食和分解者的作用,逐步傳遞至整個生態系統,形成穩定的能量流。光合作用不僅維持了生態系統的能量需求,也是地球生命延續的基礎。

4. 生物多樣性維護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支持服務的基礎條件。生態系統中物種的多樣性和基因的多樣性越高,越能應對環境變遷和疾病的挑戰。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豐富的遺傳資源,使得生態系統能夠更靈活地適應氣候變化、病害等影響。植物、動物、微生物彼此之間形成複雜的網絡關係,通過競爭、共生、捕食等作用,保持了生態系統的穩定。生物多樣性不僅保證了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還為人類的農業、醫藥和生物技術提供了多樣的資源,是維持人類福祉的重要基礎。

5. 棲息地提供與物種保護
健康的生態系統為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使物種能夠繁衍生息。森林、濕地、海洋、河流等不同生態系統為不同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活環境。這些棲息地不僅是物種生存的場所,還是生物繁殖、捕食、遷徙的必要條件。棲息地的多樣性有助於物種多樣性的維護,進一步強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中的不同棲息地不僅支持本地物種,也為候鳥等遷徙動物提供了重要的休息點和食物來源,有助於維持生物的自然循環和物種保護。

6.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生態系統支持服務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包括碳、氮、磷等重要元素在生態系統中的轉換。這些元素的循環過程維持了土壤肥力和水體健康,並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碳循環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動物的呼吸作用,將碳在大氣、土壤和水體中進行交換和儲存;氮循環則通過氮固定和反硝化作用,保持土壤中氮的平衡,支持植物的健康生長。這些循環維持了生態系統的營養狀態和物質平衡,對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至關重要。

7. 營養基質的提供
生態系統支持服務還包括為各類生物提供必要的營養基質。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都需要特定的營養物質才能生長繁殖。自然環境通過土壤、水體和空氣提供了生物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有機化合物,以及氮、磷、鉀等無機元素。這些營養基質確保了生態系統內各生物群落的正常運作,維持了生態系統內部的營養平衡和能量供應。


生態系統支持服務涵蓋養分循環、土壤形成、光合作用、生物多樣性維護、棲息地提供、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功能。這些服務構成了生態系統的基礎支柱,支持著所有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使得生態系統能夠穩定運行並持續提供資源。儘管這些支持服務並不直接為人類帶來即時的物質利益,但它們對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不可或缺。保護和維持這些支持服務,是確保人類福祉、實現生態平衡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17.2 低衝擊開發

低衝擊開發是一種可持續的土地開發方法,旨在透過模仿自然水文循環、減少硬質鋪面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景觀等方式來減少城市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低衝擊開發方法主要關注於雨水管理、減少徑流和水土保持,讓土地開發能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此開發方式被廣泛應用於城市更新、住宅區和公共空間的規劃中,是現代城市面對水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的重要解決方案。

首先,低衝擊開發的核心在於有效管理雨水,以減少開發過程中對水資源系統的干擾。傳統的城市開發往往依賴大量的硬質鋪面,如柏油和水泥,使得雨水無法滲透地下,增加了地表徑流的風險,容易引發洪水和水土流失。低衝擊開發則強調使用透水鋪面、雨水花園和綠化屋頂等設施,促進雨水的自然滲透和地下水的補充。例如,透水鋪面允許雨水通過地面進入土壤,有效減少地表水的積聚,而雨水花園通過植被和土壤層的吸收作用,能滯留並淨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減少對水體的污染。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減少都市洪水的風險,還能支持水資源的可持續循環。

低衝擊開發還強調綠色基礎設施的運用,這些設施不僅能改善城市環境,還能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棲息地。例如,綠化屋頂和垂直綠化不僅可以減少雨水徑流,還能隔熱、降溫,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植被可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有積極的影響。此外,這些綠色基礎設施可作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支持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的韌性。這些設施有助於營造一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都市空間,並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低衝擊開發同時也提倡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利用。在開發過程中,盡量保留原有的植被、水體和地形,不僅能減少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還能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例如,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利用基地的天然地形進行水道和濕地的配置,形成自然的排水系統,而非依賴昂貴的人工管道。此外,保留現有的森林、河流和濕地等自然景觀,不僅能提供美觀的綠色景觀,還可以作為城市中的生態綠帶,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

低衝擊開發的應用需要綜合考量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多重因素,通常需要多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地方政府在推動低衝擊開發時,應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鼓勵建築開發商採用綠色建材、設置透水鋪面及建立雨水收集系統等措施。此外,居民的環保意識提升也至關重要,社區可以通過環境教育和社會參與活動讓居民了解低衝擊開發的重要性,進而支持並推動此類開發方式的實施。

總結而言,低衝擊開發是一種具有創新性和環境保護意識的開發模式,其核心在於通過雨水管理、綠色基礎設施和自然景觀的保護,實現對環境的最低干預。這種方法不僅能有效應對都市化帶來的水資源挑戰和生態壓力,還能提高土地開發的可持續性,為城市創造更宜居、環保的生活環境。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低衝擊開發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指導原則,讓人與自然在城市中實現真正的和諧共生。

17.2.1 生物滯留池設計

生物滯留池是一種低影響開發(LID)技術,旨在通過植物和土壤的自然過濾作用來管理和淨化雨水徑流。生物滯留池廣泛應用於都市地區的雨水管理,有助於減少地表徑流、緩解洪水風險、過濾污染物和保護水體質量。這種設計不僅提升城市的生態功能,也增加了公共空間的綠化效果。以下是生物滯留池設計的主要原則與實施策略。

1. 地點選擇與規模設計
生物滯留池通常設置在易受雨水徑流影響的地區,如停車場、道路兩旁或城市建築周圍。選址時需考慮水流方向、徑流量和場地的排水需求。根據區域內的降水量和徑流需求,設計合適的滯留池容量,以便在強降雨期間能夠有效滯留和過濾大量雨水。滯留池的大小和深度應根據徑流量和排水系統能力來調整,以確保池內植物和濾材的有效運作,避免因水量過大而導致池體受損或水質處理效果下降。

2. 多層次濾材設置
生物滯留池的核心是分層濾材,通常包括表層植被、過濾層、滲透層和基礎層等。表層植被能吸收部分雨水,並通過植物根系吸附和降解污染物;過濾層由砂、礫石等材料構成,能進一步去除懸浮物和有機污染物;滲透層允許水分逐漸滲入地下,增加地下水補充,防止水流過快流失。基礎層可加入排水管道,確保多餘的水分能順利排出,減少積水風險。這些層次結構不僅增強了水質淨化效果,還提高了滯留池的穩定性。

3. 植物選擇與配置
植物在生物滯留池設計中扮演重要角色,選用合適的本地植物有助於提升滯留池的生態功能。耐水性強、抗污染能力高的植物,如蘆葦、香蒲、鴨跖草等,能夠在滯留池的潮濕環境中穩定生長,並有效吸附和分解污染物。植物的根系還能強化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植被層的配置應考慮美觀性和生態功能,形成多樣化的植物層次,既能有效過濾污染物,也能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增加生態多樣性。

4. 水流控制與滯留時間
生物滯留池的設計需確保水流在池內停留足夠時間,以便徹底過濾和降解污染物。滯留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池體的大小和水流速度,一般建議保持至少24小時的滯留時間。水流控制可通過入口和出口的排水口設計來實現,入口處通常設置擋板或攔沙壩,減緩水流速度,防止土壤和植被被沖刷。出口處則可設置閘門或調節閥,控制水流的排放速度,確保池內水位穩定並有充足的滯留時間以達到最佳的過濾效果。

5. 防滲與排水設計
滯留池的底部應進行防滲處理,以避免池內污染物滲透至地下水層。若滯留池設置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底部可使用防水布或防滲膜進行鋪設,阻止污染物進入地下水。排水系統則可在池底設置排水管道,將經過過濾的水排出滯留池,並通過排水溝或排水口進入城市雨水管網,避免池內水位過高。這樣的設計既能保護地下水質,又能確保滯留池的排水暢通,有效應對突發的降雨量。

6. 景觀與美觀設計
生物滯留池可作為城市綠化景觀的一部分,通過植物、石材、水景等元素的設計,使其成為城市環境的一道美麗風景。植物層的配置應考慮色彩、形態和季節變化,讓滯留池在不同季節呈現出不同的景觀效果。石頭、木材和砂石等天然材料可以用來搭配,增加景觀的自然性。這樣的景觀設計不僅提升了滯留池的美觀性,也能增強居民對綠色基礎設施的認識和接受度。

7. 生態多樣性與棲息地創建
生物滯留池通過植物配置和水資源的引入,為鳥類、昆蟲和小型水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和覓食的場所,增加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植物和水生生物,可以促進生態平衡,形成穩定的小生態系統。例如,種植花草吸引蜜蜂和蝴蝶,或在水邊種植耐水植物,吸引蛙類和鳥類棲息,這些都增添了滯留池的生態價值,使其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8. 維護管理與水質監控
生物滯留池的維護管理是確保其正常運作的關鍵,定期清理沉積物、枯葉和垃圾能防止濾材堵塞,保持水流通暢。植被需要定期修剪和更換,確保植物健康生長並發揮最佳過濾效果。水質監控方面,可設置水質檢測裝置,定期檢測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及時發現並處理異常情況,確保滯留池的淨化功能持續有效。透過科學的維護管理,生物滯留池才能長期穩定地發揮其雨水管理和水質保護功能。


生物滯留池設計通過多層次的濾材配置、適合的植物選擇、水流控制和景觀美化等手段,實現了雨水滯留、污染物過濾、地下水補充和生態多樣性保護等多重功能。它不僅是都市雨水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還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充滿綠意的景觀空間。通過合理的設計與維護,生物滯留池能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服務的同時,改善水質、減少水患、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成為現代城市生態基礎設施中的重要綠色建設。

17.2.2 滲透性鋪裝

滲透性鋪裝是一種環保型地面材料設計,旨在讓雨水能夠通過地表直接滲入地下,以減少地表徑流、減輕城市排水壓力,並補充地下水資源。此類鋪裝在城市綠化、停車場、人行道等區域應用廣泛,有助於提升城市的水文循環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以下是滲透性鋪裝的主要原則與實施策略。

1. 材料選擇與結構特性
滲透性鋪裝材料一般選用滲透磚、滲透混凝土和滲透瀝青等,這些材料具有較高的孔隙率,能有效讓雨水滲透進入下方的滲水層和基礎層。滲透磚由陶土或混凝土制成,表面多孔,可以分解水中的污染物;滲透混凝土則由粗骨料組成,無細骨料,空隙較大,滲透性好。這些材料的選擇和結構設計能夠確保水分迅速穿透地表,減少積水和泥濘問題。

2. 多層結構設計
滲透性鋪裝通常採用多層結構設計,以提高其滲透效果和承載能力。一般包括表層、過濾層、儲水層和基礎層。表層為主要滲透材料,如滲透磚或滲透混凝土,能夠迅速吸收地表水;過濾層由砂和碎石構成,過濾水中的污染物;儲水層則能臨時存儲多餘的雨水,讓水分緩慢滲入地下,避免瞬時徑流壓力過大;基礎層則為承載基礎,確保鋪裝結構的穩定性。這種多層次設計既保證了滲透功能,也能承受行人和車輛的壓力。

3. 水質淨化功能
滲透性鋪裝不僅具備滲透功能,還具有一定的水質淨化效果。當雨水穿過鋪裝層和過濾層時,其中的顆粒物、重金屬和部分污染物會被攔截和吸附,有助於減少污染物進入地下水系統。過濾層中的砂和礫石對於大顆粒的污染物有過濾作用,基層中的微生物還能進行部分分解作用。這樣的水質淨化過程有效地提升了滲透性鋪裝的環保價值,為城市水體健康提供了保障。

4. 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滲透性鋪裝由於具備良好的透水性,能夠有效減少地表積水的蒸發散熱過程,降低局部區域的溫度。同時,滲透性材料的空隙使其熱導率較低,減少了熱量的吸收和釋放。與傳統的水泥、瀝青路面相比,滲透性鋪裝的表面溫度更低,有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當水分滲透至地下並逐漸蒸發至地表時,會進一步降低空氣溫度,改善市區的微氣候,增強居住環境的舒適度。

5. 降低排水設施壓力
滲透性鋪裝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量,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在大雨時期,傳統不透水鋪面會使雨水迅速流向排水管道,增加下水道負荷,導致洪水風險。而滲透性鋪裝則能夠將大量雨水滲入地下,減少排水設施的負擔,降低內澇發生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極端降雨事件中,滲透性鋪裝能發揮緩衝作用,有助於城市應對氣候變遷引發的水災挑戰。

6. 綠化結合與景觀設計
滲透性鋪裝可與綠化設計相結合,形成生態友好的景觀效果。通過在鋪裝區域中植入草坪或矮灌木,形成綠色透水路面,既增加綠化覆蓋率,也進一步提升滲透效果。這種設計能為城市帶來更多綠意,使得行人道、停車場和廣場等地區不僅具有滲透功能,還提供了更為自然的景觀。草坪和植物還能通過蒸騰作用調節溫度,增強滲透性鋪裝的環保效果。

7. 維護管理與清潔需求
滲透性鋪裝需要定期清潔和維護,以保持其滲透性能。隨著時間推移,表層的孔隙可能會被塵土、砂石等物質堵塞,降低滲透效果。維護時可使用高壓水槍或吸塵設備清理表層,必要時可更換或修復受損的滲透材料。此外,應定期檢查鋪裝結構的穩定性,確保各層之間沒有移位或沉降現象。適當的維護管理能延長滲透性鋪裝的使用壽命,確保其長期發揮功能。

8. 成本效益與長期價值
滲透性鋪裝的初期成本較傳統鋪裝高,但其長期效益顯著。由於能夠減少徑流管理需求、降低排水設施壓力、改善水質和減少熱島效應,滲透性鋪裝在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具備優勢。這類鋪裝技術在降低城市基礎設施維護費用、減少水災和熱害損失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長期來看可為城市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回報。


滲透性鋪裝通過多層結構設計、滲透材料應用和維護管理,為城市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雨水管理和環保解決方案。它不僅能減少徑流、提升水質,還可緩解熱島效應、降低排水系統壓力,增強城市的防災能力。滲透性鋪裝作為現代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城市可持續性、保護水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為城市生態建設提供了一種高效而友好的選擇。

17.2.3 雨水花園設計

雨水花園是一種利用植物和土壤吸收和過濾雨水的低影響開發(LID)設施。它的目的是通過植物和土壤的自然過濾作用來管理和淨化徑流,有效降低雨水徑流量、減少洪水風險、過濾污染物並保護地下水資源。雨水花園通常設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間、社區、住宅區和停車場等區域,成為兼具環保功能和景觀美化效果的綠色基礎設施。以下為雨水花園設計的主要原則與實施策略。

1. 選址與尺寸設計
雨水花園的設計首先需選擇適合的地點,通常設置於低窪地區,能夠自然匯集雨水的區域,例如停車場邊、建築屋頂下方或城市步道兩旁。選址需考慮水流方向、徑流量以及當地的降水特性,以確保花園能夠有效承接和管理雨水。尺寸設計則根據徑流量來確定,通常雨水花園面積需占匯水區域的5%10%,以容納和滲透降雨。過大的雨水花園會增加建設成本,而過小則無法發揮有效的滯洪和過濾作用,因此需進行精確的設計評估。

2. 分層結構設計
雨水花園的內部結構通常包括多層過濾層,主要包括植物層、過濾層、滲透層和基礎層。植物層由適應潮濕環境的植物組成,能夠吸收和降解污染物,並提高景觀效果;過濾層由砂、土壤和有機物混合而成,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懸浮物和營養物;滲透層由砂石組成,具有較高的滲透性,能夠讓水分逐漸下滲;基礎層提供排水支撐,確保水分不會長期滯留。這種多層結構不僅增強了水質淨化效果,還有效減少了地表積水。

3. 植物選擇與配置
植物在雨水花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能提高花園的美觀度和生態功能。雨水花園的植物需具備耐水性和抗污染能力,如蘆葦、香蒲、紫菀和鴨跖草等。這些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減少水體富營養化,並分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此外,植物根系的分布能穩定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的配置應考慮多樣性和層次感,既能增強生態多樣性,也能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

4. 水流控制與滯留時間
雨水花園的設計應確保水流在花園內能夠充分滯留,以便徹底過濾和吸收污染物。滯留時間可通過設置緩衝區和分隔區來控制,讓雨水逐步滲透進入各個過濾層。入口處可設置沉砂池或礫石攔截區,減緩水流速度並攔截較大顆粒的污染物,防止堵塞過濾層。通過水流控制和滯留設計,雨水能夠在花園內停留足夠時間,以便完成徹底的過濾和分解,減少污染物流入地下水或排水系統。

5. 景觀與美觀設計
雨水花園在設計時應考慮其美觀效果,使其成為城市或社區景觀的一部分。植物層的配置應根據四季變化選擇不同顏色和形態的植物,讓花園在不同季節呈現出不同的景觀。利用天然材料,如石頭、砂石、木材等,搭配水景和植物,打造自然的視覺效果,讓雨水花園不僅具有實用性,還能成為居民休憩和觀賞的場所。這種景觀設計能增強居民對生態設施的認同感,提升雨水花園的社會接受度。

6. 生態多樣性與棲息地創建
雨水花園不僅是雨水管理的設施,也為昆蟲、鳥類和小型水生生物提供了棲息地,提升城市生態多樣性。設置適合當地生態的植物和水體環境,能吸引蜜蜂、蝴蝶、青蛙等小動物,形成一個微型生態系統。這些生物的加入有助於控制病蟲害,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同時,這樣的設計也為居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學習自然的場所,增加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和參與。

7. 防滲設計與排水系統
雨水花園的底部結構需進行防滲設計,以避免污染物滲透至地下水層。可在花園底部鋪設防滲膜或選用高滲透性礫石層,確保花園內的雨水經過多層過濾後才排出地下水系統。排水系統可在基礎層設置排水管道,以便在花園內雨水超過滯留容量時,將多餘的水分排出並引流至排水管網或城市排水設施,防止長期積水影響植物和結構的穩定性。

8. 維護管理與水質監控
雨水花園的日常維護是確保其持續發揮功能的關鍵。需要定期清除沉積物和枯葉,保持過濾層的暢通,並進行植物修剪和更新,以確保植物的健康生長和過濾功能。必要時進行水質檢測,觀察水中的污染物濃度變化,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定期維護不僅延長雨水花園的使用壽命,也提高了花園的水質淨化效果,確保其在長期使用中維持高效能。


雨水花園設計透過多層過濾結構、植物配置、水流控制和景觀美化等方式,實現了雨水管理、水質過濾、景觀美化和生態多樣性保護的多重功能。它不僅能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改善水質,還能提升城市的生態功能和美觀性,為居民提供了一個環保且富有生態價值的公共空間。雨水花園的設計和維護,有助於都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現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綠色基礎設施。

17.2.4 綠色屋頂系統設計

綠色屋頂系統是一種在建築物屋頂上構建的植被覆蓋系統,旨在改善環境、提升建築能效並增強生態多樣性。綠色屋頂系統不僅能為城市增添綠意,還能有效減少雨水徑流、降低建築物溫度、改善空氣質量,並為生物提供棲息地。隨著都市化的推進,綠色屋頂系統逐漸成為綠色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綠色屋頂系統設計的主要原則與實施策略。

1. 系統類型與結構設計
綠色屋頂系統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廣泛型、半密集型和密集型。廣泛型屋頂輕量且植被密度較低,適合種植耐旱、低維護的植物,適用於住宅和低承重建築;半密集型屋頂結構較厚,適合種植灌木和小型植物,適用於中型建築;密集型屋頂負重較大,可種植大面積的花卉、草坪,甚至小型樹木,多用於大型商業建築。根據建築物的承載能力和屋頂面積,選擇合適的系統類型,以確保綠色屋頂系統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2. 多層結構設置
綠色屋頂系統的結構通常包括防水層、根系阻隔層、排水層、過濾層、種植基質層和植被層。防水層是屋頂保護的基礎,防止水分滲入建築內部;根系阻隔層用來防止植物根系對防水層的破壞;排水層確保多餘的水分排出,避免積水;過濾層可阻擋土壤顆粒進入排水層;種植基質層則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支持;植被層根據不同系統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這種多層結構確保綠色屋頂系統的功能完整性,提升其水管理和保護能力。

3. 植物選擇與配置
綠色屋頂系統的植物選擇應考慮當地氣候條件、日照強度、屋頂承重能力及維護需求。廣泛型屋頂可選擇耐旱、根系淺的植物,如佛甲草、苔蘚和蘆薈等;半密集型和密集型則可以選擇小灌木、花卉和草坪,甚至是小型樹木,如紫蘇、薰衣草和矮生草等。植物的配置應考慮四季變化和色彩搭配,既增加生態多樣性,又能營造屋頂美觀效果,使其成為建築物的景觀特色。

4. 雨水管理與排水系統
綠色屋頂系統設計的關鍵之一是雨水管理。屋頂植被和土壤層能夠吸收大量的雨水,減少地表徑流,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排水系統的設計應確保多餘的雨水能夠順利排出屋頂,避免積水導致植物死亡或建築受損。排水層通常由礫石或特殊材料製成,並配備排水溝和溢水口,以控制水流方向,並防止大雨時水分過度累積而影響系統運行。這樣的設計使得綠色屋頂既能有效管理雨水,也能促進地下水補充。

5. 隔熱與降溫效果
綠色屋頂系統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能夠有效降低建築物的冷卻需求,減少能源消耗。植物層和基質層對陽光有很強的吸收和散熱能力,能在夏季降低屋頂表面溫度,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冬季時,綠色屋頂的土壤層和植被層又能提供隔熱效果,減少建築內部的熱量散失。這種天然的隔熱和降溫效果大幅提高了建築的能效,使綠色屋頂系統成為低碳建築設計的重要一環。

6. 空氣質量改善
綠色屋頂系統能夠吸附空氣中的顆粒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對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有積極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改善城市大氣成分。同時,植被葉片還能捕捉空氣中的灰塵和懸浮顆粒物,有助於減少空氣污染,提升環境健康。綠色屋頂系統不僅增添了綠化面積,也為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7. 生態多樣性與棲息地提供
綠色屋頂為城市生態系統引入了一種新的綠色空間,能夠為昆蟲、鳥類和小型動物提供棲息和覓食的場所。特別是在密集的都市環境中,綠色屋頂系統成為增加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手段。選擇當地的原生植物可以吸引本地的蝴蝶、蜜蜂等,形成一個小型生態圈。這些綠化設施不僅豐富了城市生態系統,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的場地,增強了城市的環境韌性和生態價值。

8. 維護管理與成本考量
綠色屋頂系統的維護管理至關重要,定期澆水、修剪植物和清理排水系統能夠保持系統的正常運作。廣泛型屋頂需要的維護較少,而密集型屋頂則需要更頻繁的管理。成本方面,綠色屋頂的建設初期投入較高,但由於其隔熱、降溫和減少雨水徑流的優勢,能夠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水成本。從長期看,綠色屋頂系統的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能帶來持久的價值。


綠色屋頂系統設計通過多層結構、合理植物配置、有效雨水管理和隔熱降溫等功能,實現了城市環保、減少排水壓力和提升生態多樣性等多重效益。它不僅是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美觀性的有效方法。通過合理的設計和持續的維護,綠色屋頂系統為現代城市提供了環境友好、功能多樣的解決方案,成為都市生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17.3 雨水管理景觀

雨水管理景觀是一種將景觀設計與雨水管理結合的創新方法,旨在透過自然和生態的手段有效管理和利用雨水,減少城市地表徑流、控制水污染及防止洪水等問題。隨著都市化的快速推進,傳統的排水系統越來越難以應對大量的地表徑流,而雨水管理景觀以綠色基礎設施為核心,透過設計兼具生態功能與美學價值的景觀空間,改善水資源管理並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首先,雨水管理景觀的核心目標是減少地表徑流,並提高雨水滲透率。透過設置透水鋪面、雨水花園、綠化屋頂和生態濕地等設施,可以促使雨水直接滲入地下,從而減少地表水的積聚和徑流流量。例如,透水鋪面如透水磚和透水混凝土,能夠讓雨水直接滲透到土壤中,避免水流堆積,降低城市內澇風險。雨水花園則通常設置在低洼處,利用土壤和植物來吸收和過濾雨水,進而淨化水質並促進地下水補充,實現雨水的有效利用與自然回歸。

此外,綠化屋頂是雨水管理景觀中有效的設計之一。綠化屋頂通過在建築物屋頂上種植植被,吸收並滯留雨水,從而減少地表徑流的量。這種設計不僅改善了建築物的隔熱效果,減少冷氣需求,還能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同時,綠化屋頂上的植栽可以為城市增添綠意,提供動植物棲息地,增強生態多樣性。對於高密度的都市環境,綠化屋頂是一種能夠充分利用空間並實現多重生態效益的解決方案。

生態濕地作為雨水管理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卓越的水質淨化和洪水控制功能。生態濕地可以收集和滯留雨水,通過濕地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有效地改善水質。此外,濕地還能提供緩衝空間,緩解洪水對城市基礎設施的衝擊。同時,濕地景觀的多樣性和美學價值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自然的休閒空間,增強了市民的環保意識,使其更了解雨水管理的益處。

雨水管理景觀還包括雨水收集系統的設置,例如設立雨水桶、地下儲水槽等,以便收集並儲存屋頂或地面上的雨水,供後續使用。這些儲存的雨水可以用於澆灌植物、清洗設施等,有助於減少對市政用水的依賴,節省水資源成本。雨水收集系統不僅在乾旱季節時提供了額外的水資源,也使雨水管理更具靈活性,成為城市用水管理中一個有效的補充方式。

在規劃與設計雨水管理景觀時,應考慮到不同空間的需求及其地形特徵,綜合運用各種雨水管理手段。舉例來說,在城市公園中,雨水管理設施可以融入自然景觀,如使用生態池塘和雨水花園來創造有趣的景觀元素;在社區中則可以設置透水人行道、草溝及雨水收集桶,讓居民可以輕鬆參與到雨水管理中。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城市空間的環境品質,還促進了人們對環保的參與和認識,讓雨水管理不再僅僅是專業的技術措施,而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生態議題。

總結而言,雨水管理景觀是一種綠色、低衝擊且可持續的城市排水解決方案,通過透水鋪面、雨水花園、綠化屋頂、生態濕地及雨水收集系統等設施來有效管理和利用雨水,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種方法不僅在控制地表徑流、防止洪水及減少水污染方面成效顯著,還提升了城市的生態系統服務和居民的生活質量。雨水管理景觀體現了人與自然共生的設計理念,是未來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有助於建設更加宜居、環保的城市。

17.3.1 雨水收集系統設計

雨水收集系統是一種利用建築屋頂或地面來收集、儲存和使用雨水的技術,旨在降低水資源消耗、減少城市排水系統壓力、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此系統可將收集到的雨水用於灌溉、清潔、沖廁等用途,甚至在經過進一步處理後成為生活用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環境保護意識增強,雨水收集系統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現代建築和公共設施。以下是雨水收集系統設計的主要原則與實施策略。

1. 收集面設計與雨水引導
雨水收集系統的設計首先考慮收集面,通常為屋頂、停車場或大型露天廣場等能有效收集降水的區域。屋頂作為主要的收集面,需保持乾淨並具備適當的傾斜度,確保雨水順利流向排水口。設置排水槽和管道將雨水引導至收集槽,排水槽和管道需防止堵塞,並設有過濾裝置攔截葉片、塵土等雜質,避免污染收集的水源。通過合理設計收集面和排水系統,可以提高雨水收集效率,確保雨水乾淨且易於儲存。

2. 過濾與初期雨水分流
初期降雨通常攜帶較多污染物,因此雨水收集系統需要設置初期雨水分流裝置,以將最初的雨水分流至排水系統或綠化區域,避免直接進入儲水槽。這一過程能有效去除屋頂上的灰塵、鳥糞、葉屑等。隨後的雨水經過初步過濾後再進入儲存系統,減少後續處理的難度。過濾裝置通常包括金屬網或粗濾器,用於攔截較大顆粒的雜質,確保收集到的水源清潔,適合後續利用。

3. 儲水槽設計與容量規劃
儲水槽是雨水收集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用於儲存經過初步過濾的雨水。儲水槽應選用防水材料製作,如混凝土、塑料或金屬等,並根據當地的降雨量和用水需求來決定儲水容量。儲水槽需設有排水口和溢水口,確保在雨水過量時能及時排出多餘水分,防止溢水。此外,儲水槽應設置在陰涼處或加裝遮蓋,防止陽光直射,減少藻類滋生。合理的儲水槽設計不僅能提高系統的儲水能力,也確保水質在儲存期間保持穩定。

4. 水質保護與維護管理
雨水收集系統需要定期清潔和維護,以保證水質安全。收集面、過濾裝置和儲水槽需定期檢查,清除堆積的葉片、灰塵和雜質,以防止堵塞和水質污染。對於長期儲存的雨水,還需進行水質檢測,確保其符合用途需求。為防止蚊蟲滋生,儲水槽應加裝細網蓋或密封裝置,阻止蚊蟲進入。透過規律的維護管理,能有效延長雨水收集系統的使用壽命,並保持水質的清潔和安全。

5. 使用與回收分配系統
雨水收集系統可將儲存的雨水用於園藝灌溉、沖廁、洗車或清潔等非飲用用途。系統應設置專用管道和分配閥門,將儲水槽中的雨水引至各使用點,並根據需求量設置流量控制裝置,以合理分配雨水資源。部分先進的雨水收集系統還配備自動化控制裝置,可根據雨量和儲水量自動分配水源,確保資源的最佳利用。這樣的回收分配設計不僅節省了水資源,也能減少生活用水的需求量,實現資源的合理再利用。

6. 再生水處理與飲用水可能性
在一些水資源匱乏的地區,雨水收集系統還可配備進一步的再生水處理裝置,使收集到的雨水達到飲用標準。這些處理設備包括微濾、活性炭過濾、紫外線消毒等技術,能夠去除微生物、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等。經過處理的雨水可直接作為生活用水使用。雖然雨水作為飲用水的使用尚需嚴格管理,但這類再生水處理技術的應用,為應對水資源危機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使得雨水收集系統的應用更加多元化。

7. 景觀與美化功能結合
雨水收集系統可以結合景觀設計,使其成為建築物的一部分,增強環境的美觀性。屋頂花園、綠色牆面和雨水花園等都可以作為雨水收集系統的一部分,既能收集雨水,又可形成自然的綠色景觀。這樣的設計讓雨水收集不僅具有環保效益,還兼具美學功能,提升了建築物的整體價值。景觀結合的設計不僅增加了環境的綠意,也使居民更加認同並理解雨水收集的環保意義。

8. 成本效益與長期收益
雨水收集系統的初期安裝成本較高,但其長期收益顯著。通過減少公共用水需求、降低排水系統負荷,系統能有效節省水費和排水費。雨水的再利用也減少了市政供水的需求量,降低水資源壓力,特別是在乾旱或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其價值更加顯著。隨著雨水收集系統的使用年限延長,其環境效益和經濟回報逐步增加,成為具有持續效益的綠色投資。


雨水收集系統設計通過合理的收集面、過濾裝置、儲水槽和分配系統,有效實現了雨水的收集、儲存和再利用。它在節約水資源、減輕排水壓力和改善水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結合景觀設計也增強了美觀性和使用價值。隨著環保需求的提升,雨水收集系統不僅成為現代建築的綠色設施,還為都市生活提供了新的資源利用方式。透過科學設計和定期維護,雨水收集系統能夠為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17.3.2 滯洪設施景觀設計規劃

滯洪設施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並延緩暴雨期間的洪水流量,減少地區洪水風險,緩解城市排水系統壓力。滯洪設施結合景觀設計,可以將其功能性與美觀性結合,使其成為既具防災功能又可供休閒、觀賞的公共空間。現代城市越來越重視滯洪設施的綠化和多功能設計,使其成為環境保護和社會活動的融合地帶。以下是滯洪設施景觀設計規劃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場地選址與容量設計
滯洪設施應設置在洪水高發區或水流匯集區,方便快速匯集並暫時儲存大量雨水。選址時應考慮地勢低窪區域,並分析場地的自然水流方向。容量設計則需根據當地降水量和徑流量進行精確計算,確保在極端天氣下也能有效滯留洪水,避免設施溢流。滯洪設施的容量應包括日常降水管理和極端暴雨應對雙重考量,並需與當地排水系統相連,確保水量在洪峰過後能夠逐步釋放,避免排水系統超載。

2. 多層次滯洪結構設計
滯洪設施通常採用多層次的結構設計,以適應不同程度的降雨和洪水需求。常見的結構包括階梯狀或分區式設計,根據水位不同分層分區使用。日常的小雨可以在設施底部的低洼區域儲存並逐步滲透,而較大的雨水則通過各層滯洪空間逐步儲蓄。這種多層次結構不僅提升了滯洪能力,還避免了在非暴雨期間大量空間閒置的問題,使得設施能夠靈活應對各種天氣情況。

3. 景觀美化與生態設計
滯洪設施應結合景觀美化設計,使其在非洪水期成為市民可用的公共綠地。植栽方面可選擇耐水性植物,如香蒲、蘆葦、蓮花等水生植物,這些植物不僅能耐受水位變化,還具有一定的水質淨化功能。植被的多樣化和層次感可以營造豐富的景觀效果,並吸引鳥類、昆蟲等動物,增添生態價值。此外,透過搭配草坪、步道、木棧道等設施,使市民在乾燥季節能夠使用滯洪設施進行休憩、運動或散步,提升空間的多功能性。

4. 水質淨化與生態修復功能
滯洪設施應具備水質淨化功能,設置多層過濾層和植被區域,讓雨水在流入排水系統前進行自然過濾。可通過多孔介質、砂石層和植物根系來過濾顆粒物、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保護水體健康。濕地型滯洪設施是常見的設計之一,其通過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分解污染物,進一步改善水質。此外,滯洪設施周邊的土壤和植被區域也可用於生態修復,恢復周圍環境的自然狀態,使其成為具備生態保護功能的環境資產。

5. 動線規劃與安全管理
滯洪設施在設計時需考慮動線規劃與安全管理。步道和觀景區域應盡量避開水深變化區域,確保市民安全。設置清晰的路徑和指示牌,標示出安全區域和水深變化區,並在洪水來臨時可以迅速管制人流,避免意外發生。設施周邊應設置防護欄或坡道,避免跌落的風險。特別是在夜間,應安裝足夠的照明設備,確保夜間使用的安全。這樣的動線規劃既保證了人們在滯洪設施內活動的安全性,也讓其在洪水期間能迅速調整為應急狀態。

6. 自然景觀與人造結構的融合
滯洪設施的設計應強調自然景觀與人造結構的有機融合,使其在兼具滯洪功能的同時,具備景觀價值。可以利用階梯狀的綠化植栽、石材鋪裝、自然造型的步道等,讓滯洪設施更具生態特色。人造結構如步道、平台或涼亭也可以結合周邊植被,形成既美觀又實用的綠色空間。這種融合設計不僅提升了設施的觀賞性,也更好地融入周圍環境,使其在日常中成為具有親和力的公共空間。

7. 社區教育與展示功能
滯洪設施可以設置資訊展示板,向市民介紹設施的滯洪原理、運作機制和環保意義,增強人們對雨水管理和防洪技術的了解。設計互動性展示,如水位測量標尺、水質檢測裝置等,讓市民可以觀察水位變化和水質狀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還可以舉辦相關的教育活動和環境體驗課程,讓學校和社區成員參與其中,使滯洪設施不僅是防洪工具,也是環境教育的場地。

8. 維護管理與應急預案
滯洪設施的日常維護和管理至關重要,需定期清理設施內的垃圾、淤泥和植被,保持水流暢通。特別在汛期前,應加強檢查和清理,確保系統的儲水和排水功能正常。制定應急預案,確保在突發性暴雨和洪水來臨時能快速反應,例如開啟排水閘門或加裝臨時防護設施。日常的維護和管理能延長滯洪設施的使用壽命,確保其在關鍵時刻發揮應有的作用。


滯洪設施景觀設計通過容量規劃、多層次結構、景觀美化、生態修復和安全管理,實現了防洪、環保和社區使用的多重功能。這類設施不僅能有效緩解城市的洪水壓力,還提供了一個兼具景觀和生態價值的公共空間,讓市民能夠在其中休憩、觀賞和學習環境知識。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增多,滯洪設施景觀設計成為都市防災和環境改善的重要手段,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透過良好的設計和有效的維護管理,滯洪設施能成為現代都市中不可或缺的綠色基礎設施。

17.3.3 生態溝渠設計

生態溝渠是一種以自然方式引導和淨化雨水的低影響開發(LID)設施,旨在減少地表徑流、提升水質、增強城市綠化和改善生態環境。生態溝渠利用植物、土壤和多層濾材來吸收和過濾雨水中的污染物,適合設置於道路、停車場、綠化帶等區域。它不僅具備雨水管理功能,還能提升景觀美觀性和生態多樣性。以下是生態溝渠設計的主要原則與實施策略。

1. 溝渠選址與水流方向規劃
生態溝渠應設置在雨水徑流集中區域,如道路兩旁、停車場周邊或步道旁邊,方便攔截和引導雨水。選址時需考量地形和水流方向,確保溝渠能順利引導水流並減少水流衝擊。溝渠應設置於較低的地勢,與自然坡度相結合,以利於水流下行。通過合理設計溝渠的位置和水流方向,能讓雨水更高效地進入生態溝渠內,實現徑流管理和水質淨化功能。

2. 多層濾材結構設計
生態溝渠通常包含表層植被層、過濾層、滲透層和排水層等多層結構,以最大限度過濾污染物。植被層位於表面,由各類植物組成,能夠有效吸附雨水中的污染物;過濾層由砂、細沙和礫石等材料構成,能進一步攔截細小顆粒物;滲透層由粗礫石組成,增加水分滲透速度,並防止水分快速流失;排水層則在溝渠底部設置排水管道,便於排出多餘水分,防止溝渠過度積水。這種多層結構設計不僅強化了水質處理效果,還確保生態溝渠的排水順暢。

3. 植物選擇與生態配置
生態溝渠的植物選擇至關重要,需選擇具有耐水性和抗污染能力的植物,如香蒲、蘆葦、鴨跖草等,這些植物適合潮濕環境,並能有效吸附雨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減少水體富營養化的風險。此外,植物的根系可穩定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植物配置應考慮多樣性,種植不同高度、顏色和形狀的植物,以增強視覺效果和生態多樣性,並為小型動物和昆蟲提供棲息環境,增添生態價值。

4. 水流速度控制與滯留時間設計
為達到有效的水質淨化效果,生態溝渠需確保雨水在溝渠內有足夠的滯留時間。可在溝渠內設置攔沙壩、微型洩流堰或植被阻擋區,以減緩水流速度,讓雨水逐層進入濾材,進一步攔截污染物。此外,入口處可以設置沉沙池,攔截大顆粒物,避免過多污染物流入生態溝渠內部。通過控制水流速度和延長滯留時間,能夠提升生態溝渠的水質淨化效果,增加雨水滲透地下的機會。

5. 景觀美化與城市綠化結合
生態溝渠在設計上應兼顧景觀美觀性,成為城市綠化的一部分。選擇色彩豐富的植物進行組合,並考慮植物的季節性變化,使溝渠在不同季節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利用天然石材、木材和其他自然元素打造溝渠邊緣和小型水景,不僅提升了美觀性,還增加了設施的生態意涵。這樣的景觀設計讓生態溝渠成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增加城市的綠化覆蓋率,使其具備功能性與觀賞性雙重價值。

6. 水質淨化與生態修復功能
生態溝渠不僅管理徑流,還具有顯著的水質淨化功能。通過多層濾材和植物層的過濾作用,能夠有效攔截顆粒物、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減少污染物進入地下水系統。濕地植物和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污染物,使得溝渠內的水質得到淨化。此外,生態溝渠可以修復被污染的地區水體,逐步恢復當地生態平衡。這種功能性設計不僅保護了城市水資源,也為周圍環境的生態健康提供了保障。

7. 維護管理與定期檢查
生態溝渠的日常維護對於確保其長期運行至關重要。需定期清理溝渠內的沉積物、垃圾和枯葉,以保持水流的暢通。植物應定期修剪和更換,特別是枯萎或受污染的植物,確保生態溝渠的過濾效果。過濾層和排水系統需定期檢查,避免堵塞和損壞。定期的水質檢測也很重要,可及時發現並處理異常情況,確保溝渠的水質淨化功能。科學的維護管理能延長生態溝渠的使用壽命,使其持續發揮環境保護作用。

8. 教育與社區參與
生態溝渠可以作為環境教育和社區參與的展示平台。設置資訊展示板,介紹溝渠的運作原理、環保價值和生態意義,增強居民對水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理解。社區可以參與溝渠的維護和景觀管理,例如組織居民進行植物栽種或清潔活動,增強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關注。這樣的設施不僅是環保措施,還是教育和社會凝聚的場域,讓居民了解並支持低影響開發(LID)設施的重要性。


生態溝渠設計透過多層濾材、合理的水流控制、植被配置和景觀美化等手段,達到了雨水管理、水質淨化、生態修復和城市綠化的多重功能。它不僅是城市雨水管理的有效工具,還成為增強生態多樣性和美觀性的綠色基礎設施。透過適當的維護和社區參與,生態溝渠能夠長期運行並發揮其環保效益,成為現代城市環境管理和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設施的推廣和應用,有助於提升城市的可持續性和生態韌性。

17.4 棲息地創建與野生動物友好設計

棲息地創建與野生動物友好設計是一種在城市景觀與生態保護中協調發展的規劃方法,目的是在都市化進程中保護及恢復生態環境,為多樣化的野生動植物提供適合的棲息空間。隨著城市擴張和自然棲息地的減少,許多物種的生存空間受到威脅,而棲息地創建通過引入生態友好設計來增加生物多樣性,讓野生動植物得以在城市環境中共存,為都市生活增添自然之美,並促進生態平衡。

首先,棲息地創建的關鍵是模擬自然環境並恢復動植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這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植栽設計來實現,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的本地植物,不僅能降低維護成本,還能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和遮蔽場所。例如,種植多層次的植被如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可創造豐富的垂直結構,適合不同的動物物種棲息,從而模擬森林邊緣等自然環境。這種多層次的植被還可以為昆蟲、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提供棲息地,讓城市綠地成為支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為了保障野生動植物的自由活動和基因交流,設置生態廊道是必須的。生態廊道是一種連接分隔棲息地的綠色通道,允許動物在不同區域間遷移,避免生態孤立。透過建設綠色廊道,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得以連續延伸,為動物提供安全的遷移路徑。例如,在主要道路的兩側設置生態橋或地下通道,可以讓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及兩棲動物安全穿越人類交通設施,減少車輛碰撞的風險。此外,在公園、濕地與綠地之間規劃生態廊道,可以促進不同棲息地間的生物互動,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性。

環境的低維護和可持續性是野生動物友好設計中的另一重要考量。野生動植物友好的設計通常選擇適應性強的植物,以減少水資源和化學肥料的需求。例如,在乾旱地區選擇耐旱的植物群落,或在濕潤地區種植適應性強的濕地植物,這樣的植物配置既降低了維護成本,也能促進當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低維護植物的選擇還可以創造自然的食物鏈,為昆蟲、鳥類和其他動物提供持續的食物來源,支持一個自我平衡的生態系統。

同時,為了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干擾,應在棲息地創建過程中減少光污染和噪音污染。許多野生動物對於光線敏感,特別是夜行動物,例如蝙蝠和某些鳥類,夜間照明會干擾其自然的覓食和繁殖行為。因此,設計時應採用柔和且集中於地面的燈光系統,並避免使用強光源。此外,噪音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繁殖期,過強的噪音會妨礙動物之間的溝通。適當的隔音措施,如種植密集的灌木和樹籬,可以形成天然的聲屏障,減少城市噪音對動物的干擾,讓它們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繁衍生息。

棲息地創建與野生動物友好設計也具備顯著的教育意義。透過設置解說牌和導覽路徑,公眾能夠在參觀時了解不同植物和動物的生態價值,增強其保護意識。例如,展示各類植物如何支持生態系統,或介紹城市中常見的野生動物,讓人們了解它們在生態循環中的角色。這樣的教育活動不僅促進人們對自然的尊重,也有助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生態保護,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對生物多樣性的支持。

總結來說,棲息地創建與野生動物友好設計是一種促進城市生態可持續性的策略,旨在透過創建合適的棲息地、設置生態廊道、選擇低維護植物以及減少光噪干擾等方式,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安全、適宜的生存空間。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還為人們提供了接觸自然、學習生態知識的機會,增強了居民的環保意識。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棲息地創建與野生動物友好設計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存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式,有助於打造一個人與自然共生的未來。

17.4.1 本土植物應用設計

本土植物應用設計強調在景觀規劃與生態建設中使用原生於該地區的植物,這些植物已經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對維護當地生態平衡、促進生物多樣性、減少養護成本和提升景觀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應用本土植物,能夠創建出符合當地自然特徵且具生態功能的空間,滿足現代城市對可持續綠化設計的需求。以下是本土植物應用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植物選擇與生態適應性
本土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態適應性,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降水和土壤條件,選擇這些植物作為景觀綠化的基礎,能夠減少維護所需的水肥和農藥使用。選擇植物時應考慮其在當地的生長季節、形態特徵及對水分的需求。例如,在乾旱地區可選擇耐旱的本土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在濕潤地區則適合引入一些耐水的本地水生植物。這種適應性的選擇不僅有助於提高植物的存活率,還有利於減少維護工作,確保景觀設計的長期可行性。

2. 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
本土植物對當地生態系統的支持作用顯著。它們可以為當地的鳥類、昆蟲及其他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從而增強城市或社區的生物多樣性。通過設計具多樣性的本土植物景觀,例如不同層次的樹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花卉的搭配,能夠營造一個微型生態系統,吸引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前來。這種設計不僅能豐富景觀的觀賞性,也提升了生態功能,成為人類與自然共存的重要基礎。

3. 水資源保護與節水效果
本土植物已經適應當地的降水模式,通常對水分的需求較少,因此在景觀設計中應用本土植物能顯著降低灌溉需求,達到節水效果。特別是在乾旱或季節性降水不足的地區,本土植物的節水優勢更加明顯。設計中可以結合滲透性鋪裝、生態溝渠或雨水花園等設施,幫助收集和利用天然雨水,進一步降低人工灌溉的頻率。這種節水的特性使得本土植物應用成為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方式。

4. 維護成本的降低
本土植物對當地病蟲害的抵抗力較高,通常不需要頻繁施肥或噴灑農藥,因此能夠大幅減少維護成本。設計本土植物景觀時,應考慮植被的自然生長方式,避免過度修剪,讓其自由生長,形成自然的植物群落。這樣不僅減少了維護工作的強度和頻率,還能提升景觀的自然美感。同時,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也有助於保護當地水體和土壤環境。

5. 景觀美學與文化價值
本土植物常常帶有當地文化象徵和自然特徵,能夠體現出地域獨特性,提升景觀的文化價值。通過選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植物,能夠打造出具有在地風格的景觀設計,增強居民的文化認同。例如,使用象徵性植物如台灣的櫻花或龍柏,不僅能提升景觀的視覺吸引力,還能喚起人們對當地自然與文化的記憶。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本土植物的美學價值,也有助於推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的尊重。

6. 社區參與與教育功能
本土植物應用設計可結合社區活動和環境教育,讓居民更深入了解本地生態資源的重要性。設計過程中可以邀請社區成員參與植物選擇、栽植和日常維護,增強人們對本土植物的認識和興趣。設置資訊展示板或標示牌,介紹每種本土植物的特性、用途和生態價值,不僅增添景觀的教育意義,還可提升居民的環境意識。這樣的社區參與活動能夠增進居民與自然的互動,增強社區凝聚力,形成共同保護自然的意識。

7. 氣候變遷適應能力
本土植物通常具有較強的氣候適應性,面對氣候變遷的風險時能夠更具韌性。選擇當地耐旱、抗寒或抗風的植物,可以幫助景觀設施抵禦極端天氣事件,例如乾旱、高溫或暴風雨。這種耐候性特點使本土植物景觀在應對氣候變遷時具有更高的適應力,維持景觀穩定性,減少災害影響,並提高整體生態系統的復原能力。

8. 生態修復與土壤保護
本土植物對土壤的適應能力較強,有助於防止水土流失和促進土壤健康。其根系可強化土壤結構,減少雨水沖刷帶來的土壤流失,並有助於保持土壤的養分和水分。通過應用本土植物可以修復因開發活動受損的生態環境,例如利用本土草本植物恢復裸露地表,增強植被覆蓋率,從而提高土壤的滲透性和穩定性,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


本土植物應用設計通過選擇具備生態適應性、低維護需求和強耐候性的植物,實現了生態多樣性保護、水資源節約、維護成本降低以及景觀美學提升等多重效益。它不僅滿足了現代城市對可持續綠化設計的需求,還具有推動文化傳承和社區教育的作用。透過合理的設計與社區參與,本土植物應用不僅成為環保措施,還成為加強居民與自然聯繫的橋樑,推動城市生態系統的長期健康發展。這類設計有助於提升城市的環境韌性,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為實現城市的永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17.4.2 野生動物廊道設計

野生動物廊道設計旨在為動物提供安全的遷徙路徑,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促進物種間的基因交流,並維持生態平衡。隨著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逐漸被切割成孤立的小塊,動物面臨棲息地破碎化的威脅,野生動物廊道成為生態保育的重要措施。以下是野生動物廊道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廊道選址與路線規劃
野生動物廊道的選址應根據動物的遷徙路徑和活動習性進行科學規劃,選擇動物常活動的區域或水源、繁殖地之間的通道。設計中應考慮當地地形、植被分布和動物習性,以確保廊道能夠符合動物的需求。例如,草食性動物可能需要途經植被豐富的區域,而掠食性動物則可能喜愛森林掩蔽的環境。路線規劃應避免穿越繁忙的公路、鐵路等交通要道,若無法避免,則應設計過街天橋或隧道等設施,保證動物的安全。

2. 植被選擇與環境構建
廊道內的植被設計對動物的使用率和安全性至關重要。應選擇與動物棲息地相似的本土植物,為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隱蔽場所。植物的配置應考慮層次感,如選擇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營造豐富的植被覆蓋,使小型動物有掩蔽的空間,大型動物則能快速穿行。廊道中的植被不僅提供食物和保護,還可以減少人類活動的視覺干擾,增加動物對廊道的使用意願。

3. 橋梁與隧道設計
在廊道需要跨越公路、鐵路等交通要道時,可設置專用的野生動物橋梁或隧道。動物橋梁通常設置在高速公路上方,寬度應足夠寬廣,並覆蓋天然植被,模擬動物熟悉的棲息環境。隧道則可以在地面下方開設,適合行為較隱密的小型動物使用。橋梁和隧道的設計需根據目標物種的大小、行為特徵進行調整,以確保動物能夠順利通過,並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這類設施不僅提高動物的通行安全,也減少了對人類交通的干擾。

4. 水源設計與生態水道連接
許多動物在遷徙中會依賴水源,特別是水生和兩棲動物。因此,廊道內的水源設計非常重要。可以設置小型的人工池塘、溪流或生態水道,提供飲水和棲息環境。生態水道可以作為連接各水體的綠色廊道,特別適合兩棲動物和水鳥。這樣的水源設計能夠支持動物在廊道內的日常需求,並提供緊急的生存保障。水道還能連結到自然河流或濕地,增強廊道的生態多樣性,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小型生態系統。

5. 緩衝區設計與人類活動隔離
廊道設計中需設置緩衝區,以隔離人類活動對動物的干擾。緩衝區可以通過增加植被密度、設置圍欄等方式來劃分,防止人類接近廊道主體,給予動物更多的安全感。此類區域應設置明確的標示,以提醒人們遠離保護區域,並避免在廊道附近進行噪音或其他擾動活動。緩衝區不僅能保護動物,還有助於營造安靜的環境,讓動物更自然地使用廊道進行遷徙或日常活動。

6. 生物多樣性促進與棲息地恢復
野生動物廊道設計有助於提升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在棲息地破碎化的地區。通過連接不同的生態區域,廊道可以促進基因交流,防止物種隔離引發的遺傳退化。廊道內的植被配置還可支援不同物種的棲息需求,使之成為小型動物的繁殖地。針對一些瀕危物種,可以在廊道內專門進行棲息地恢復工作,例如增加築巢區、設置隱蔽場所,讓廊道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支持。

7. 監測系統與動物追蹤
為了評估廊道的使用效果和動物的行為習性,廊道內應安裝監測設備,如紅外線攝像頭或感應器,用於觀察動物的遷徙模式。這些設備能夠提供精確的數據,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哪些物種使用了廊道,進行了哪些活動。對於瀕危物種還可安裝追蹤裝置,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活動範圍和路徑,從而進一步完善廊道設計。這些監測數據能為未來的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確保廊道的持續有效性。

8. 社區教育與公眾參與
野生動物廊道設計還可以結合社區教育和公眾參與,提高人們對生態保護的認識。設置教育展示牌或小型展示中心,介紹廊道的設計理念、動物遷徙的重要性和保護的緊迫性。社區居民可以參與廊道的維護,甚至參加生態監測活動,增強人們對保護野生動物的支持。這類教育和參與活動能促使更多人關注自然保護,形成保護生態的社會共識。


野生動物廊道設計通過路線規劃、植被選擇、橋梁與隧道設施、水源設置、緩衝區設計和生態監測,實現了連接棲息地、促進基因流通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多重目標。這種設計不僅減少了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干擾,還提升了城市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度。隨著人類開發的加速,野生動物廊道成為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透過合理的設計與社區參與,廊道能夠長期發揮其保護和連結功能,為未來的生態保育奠定堅實基礎。

17.4.3 鳥類友好景觀設計

鳥類友好景觀設計旨在創造一個能夠吸引、支持和保護鳥類的棲息環境,通過適當的植物選擇、食物和水源的供應、築巢場所的設置以及對人類干擾的控制,營造一個有利於鳥類生活和繁殖的生態空間。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鳥類的自然棲息地日益減少,鳥類友好景觀設計成為生態保護和都市綠化的重要策略。以下是鳥類友好景觀設計的主要原則與實施策略。

1. 植物選擇與食物資源提供
鳥類友好景觀的核心在於選擇適合鳥類需求的本土植物,這些植物能夠提供天然的食物來源,如果實、種子和花蜜。選擇開花灌木和果樹,如杜鵑、山楂、櫻桃和野玫瑰,不僅可以吸引鳥類覓食,還能增添景觀的美觀性。種植多樣性的植物,包括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豐富的植被結構,為不同鳥類提供食物和掩蔽場所。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加鳥類的食物來源,還能吸引昆蟲,提供給食蟲性鳥類食物,從而構建出一個穩定的食物鏈。

2. 築巢環境的設計
築巢環境對鳥類的繁殖和生存至關重要。景觀設計中應考慮提供鳥類築巢的場所,例如利用高大的樹木為猛禽提供棲息,低矮的灌木叢則適合小型鳥類築巢。針對不同鳥類的需求,可以設置人工巢箱,以便於鳥類在適合的季節進行繁殖。巢箱的設計應考慮鳥類的種類、尺寸和隱蔽性,避免外來掠食者的威脅。同時,巢箱應設置在安靜且人流較少的區域,確保鳥類能夠安全地築巢和繁殖。

3. 水源供應與沐浴區設計
水源是吸引鳥類的重要元素,鳥類在景觀中需要水源來飲水和沐浴。設置小型水池、噴泉或鳥浴池,並保持水質清潔,吸引鳥類前來。水池的設計應保持水深適中,一般深度不超過5公分,並在水池邊緣設置岩石或小灌木,為鳥類提供安全的棲息點。流動的水源如噴泉或小溪可以更有效地吸引鳥類,因為流動的水能提供新鮮水源,並發出聲音吸引鳥類的注意。這些水源不僅能滿足鳥類的飲水需求,還能為鳥類提供清潔羽毛的場所,促進健康。

4. 保護性綠帶與緩衝區設置
鳥類對人類干擾較為敏感,因此設置保護性綠帶和緩衝區能減少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影響。利用高大的喬木或密集的灌木形成綠帶,隔離人行道或人群聚集區,為鳥類提供一個較為安靜的棲息環境。緩衝區的設置也能避免人類對鳥巢的直接干擾,降低掠食者如貓、狗等的威脅。綠帶的設計還可以吸收噪音,提升鳥類的安全感,並使其更願意在此區域停留或繁殖。

5. 對撞擊風險的防範
鳥類在飛行時容易受到玻璃建築的反射影響而發生撞擊事故,這是都市環境中鳥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減少這種風險,可在玻璃表面使用防撞貼膜,或者設計帶有細網格的窗戶,以降低鳥類誤認為是天空或樹木的機會。另可在建築周圍種植高大的喬木和灌木,阻擋鳥類直接飛向玻璃,減少撞擊發生的機率。這樣的設計不僅能保護鳥類的安全,也為建築外觀增加了自然元素,提升整體景觀美學。

6. 引入自然生態循環
鳥類友好景觀設計應盡量引入自然的生態循環,鼓勵昆蟲、鳥類和植物之間形成共生關係。例如,可以不清除落葉和枯枝,因為這些有機物為昆蟲提供了棲息環境,而昆蟲則是許多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這種自然循環不僅支持鳥類的生活,也減少了景觀維護的需求。景觀設計可以建立小型濕地、花壇或植被層次豐富的區域,使鳥類在這些環境中獲取多樣的食物來源,形成穩定的生態鏈。

7. 季節性景觀與遷徙鳥類支持
在鳥類遷徙季節提供適合的棲息場所和食物是鳥類友好景觀的重要考量。設計中應選擇不同季節開花或結果的植物,為遷徙的鳥類提供持續的食物供應。秋季可種植多果實的樹木,如野櫻桃、刺槐等,為即將遷徙的鳥類提供能量。適當增加棲息地如樹木和灌木的密度,讓遷徙中的鳥類有停留休息的場所。這樣的季節性景觀設計不僅支持本地鳥類,也為途經的候鳥提供必要的生態服務。

8. 教育功能與公眾參與
鳥類友好景觀可以成為推動環境教育的場域,通過設置資訊展示板或標示牌,向居民介紹當地的鳥類品種、棲息環境需求和保護意義。社區可以組織觀鳥活動、築巢箱設置或維護工作坊等活動,增強公眾對鳥類保護的參與感。讓居民在參與過程中了解鳥類友好景觀的價值,促進他們與自然的連結,並增強生態保護的意識。這樣的教育功能不僅提升了景觀的公共價值,也為保護鳥類的行動提供了更多支持。


鳥類友好景觀設計通過植物選擇、築巢環境、水源供應、保護性綠帶設置、防撞措施等策略,創造了一個適合鳥類棲息、繁殖和遷徙的空間。此設計不僅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作用,也為居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的機會,增進了人們對鳥類及其生態系統的理解。隨著都市化的發展,鳥類友好景觀成為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措施,有助於構建和諧的都市生態系統。通過良好的設計與公眾參與,鳥類友好景觀不僅增添了都市綠化的價值,也提升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17.4.4 昆蟲棲息地創建設計

昆蟲棲息地創建設計的目的是為昆蟲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促進生態多樣性,支持生態系統的健康運作。昆蟲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不僅是食物鏈中的基礎,還有助於植物授粉、土壤改良和分解有機物。隨著都市化進程加快,自然棲息地逐漸縮小,許多昆蟲的生存空間受到威脅,因此在景觀設計中創建昆蟲棲息地成為重要的生態保護措施。以下是昆蟲棲息地創建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多樣性植物選擇與食物資源提供
昆蟲棲息地的關鍵在於提供多樣化的植物,這些植物能夠吸引各種類型的昆蟲。選擇本土開花植物可以為蜜蜂、蝴蝶等授粉昆蟲提供花蜜和花粉,形成穩定的食物來源。植物的配置應包括不同開花期的種類,確保從春季到秋季都有花朵供應,以滿足昆蟲的全年需求。植物層次的搭配也很重要,如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能夠為不同的昆蟲提供遮蔽、覓食和繁殖的空間。

2. 昆蟲棲息地的分區設計
昆蟲棲息地應根據不同昆蟲的生活習性進行分區設計。例如,日行性昆蟲喜歡陽光充足的開放區域,而夜行性昆蟲則需要隱蔽的遮蔽處。設置分區時可以考慮日照、濕度和植物結構等因素,創造出適合各類昆蟲的生存環境。開放區域可以種植陽光充足的花草,吸引蝴蝶和蜜蜂,而陰濕的區域則可以設置石塊、枯木或腐葉堆,提供給甲蟲、蛾類和其他隱蔽性昆蟲棲息。

3. 死木、落葉與腐殖質的應用
死木和落葉在自然環境中是許多昆蟲的重要棲息地,能夠提供豐富的食物和庇護場所。設計昆蟲棲息地時,可以在適當區域保留枯木、樹皮和腐葉堆,這些材料為甲蟲、螞蟻和蛞蝓等昆蟲提供生活環境。腐殖質的堆積還有助於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吸引分解有機物的昆蟲如蚯蚓和蛆蟲,這些昆蟲不僅是食物鏈的一部分,也有助於土壤的改良和肥力的提升。

4. 水源設計與濕地環境
昆蟲的生存離不開水源,尤其是水生昆蟲和兩棲性昆蟲。設計昆蟲棲息地時可以加入小型水源,如淺水池、濕地或人工水道,以提供飲水和繁殖場所。水池的設計不宜過深,一般控制在510公分,並且可以在周圍種植耐濕植物,如香蒲和水生草類,為水生昆蟲提供棲息環境。這樣的水源不僅能吸引蜻蜓、浮游生物和水蚤等水生昆蟲,也可以為鳥類和其他生物提供必要的水分。

5. 防護設施與緩衝區設置
昆蟲對人類活動和環境干擾敏感,因此在棲息地周邊設置緩衝區,減少人為干擾。緩衝區可以通過種植密集的灌木或設置圍欄來分隔,防止人類過度靠近昆蟲棲息地。緩衝區還可以幫助減少噪音和光污染,提供安靜的環境,適合昆蟲繁殖和活動。這種設計不僅有利於保護昆蟲,還能提升整體生態環境的穩定性,讓昆蟲更自然地在該區域內繁衍生息。

6. 控制光照與夜間照明
夜間照明對夜行性昆蟲的活動會產生干擾,因此在昆蟲棲息地內應盡量減少人工照明。設計中可以採用低亮度、暖色系的燈光,並避免直射在昆蟲棲息地上,讓夜行性昆蟲的生態行為不受影響。此外,可以使用防光罩或遮光設計,以減少燈光的擴散範圍。控制光照不僅能保護夜行性昆蟲,還有助於維持棲息地的自然光照條件,支持植物和昆蟲的健康生長。

7. 昆蟲旅館的設置
昆蟲旅館是一種專門為昆蟲設計的棲息裝置,通常包含竹筒、樹皮、松果、木塊等多孔材料,可以模仿昆蟲的自然棲息環境。昆蟲旅館能吸引蜜蜂、甲蟲、蝴蝶等多種昆蟲,為它們提供安全的棲息和繁殖空間。設置昆蟲旅館時應選擇安靜、隱蔽的地方,並保持適當的高度,避免受到人類或掠食者的干擾。昆蟲旅館不僅增加了棲息地的多樣性,還有助於昆蟲的觀察與研究,為公眾提供生態教育的機會。

8. 社區參與與教育功能
昆蟲棲息地的創建可以融入社區教育和公眾參與活動。通過設置資訊展示板,介紹不同昆蟲的種類、生態價值及棲息環境需求,提高居民對昆蟲保護的認識。社區可以組織參與性活動,如昆蟲旅館的製作、棲息地維護或昆蟲觀察等,增強居民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和熱愛。這樣的參與式設計不僅增強了昆蟲棲息地的保護效果,還提升了社區凝聚力,並促使更多人了解和支持生態保護。


昆蟲棲息地創建設計通過植物多樣性選擇、水源設置、光照控制、昆蟲旅館設置等措施,構建出適合昆蟲生存和繁殖的環境。這種設計不僅有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還增強了城市或社區的生物多樣性,對支持生態鏈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合理的設計和社區的共同參與,昆蟲棲息地不僅成為環境保護的實踐基地,也為居民提供了接觸自然、學習生態知識的場所,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17.5 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

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是一套用於評估和認證景觀項目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和標準,旨在鼓勵景觀設計和開發遵循環保原則,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促進生態保護與資源節約。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提升,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景觀設計和建築的認證系統,如美國的LEED(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地位)和SITES(可持續場地評估系統),這些系統通過具體的評估指標來衡量景觀項目的環境績效,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首先,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的核心在於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這類認證系統通常會針對景觀項目中的植栽選擇、水資源管理、土壤保護以及生態多樣性進行評估。以SITES為例,它鼓勵使用本地植物,避免外來物種侵害當地生態,同時注重綠色基礎設施的應用,以提升場地的生態價值和生物多樣性。透過這些措施,認證系統確保景觀設計能夠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並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此外,認證系統通常強調土壤保護和生態修復,通過減少土地開挖和土壤封蓋,維護土壤的自然結構和生態功能,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其次,水資源管理是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中的重要指標之一。現代景觀設計不僅要求控制水資源消耗,還注重雨水的管理和回收利用。認證系統會評估項目是否採用透水鋪面、雨水花園及生態濕地等設施,以減少地表徑流和雨水浪費。這些綠色基礎設施能夠幫助雨水自然滲透,並補充地下水源,減少對市政排水系統的依賴。此外,認證系統鼓勵使用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統,將收集的雨水用於灌溉或清潔等非飲用水用途,有助於降低整體水資源消耗,達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能源效率與材料選擇也是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的重要評估項目。這些系統鼓勵在景觀項目中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當地資源,以減少碳足跡和運輸能源。例如,LEED系統鼓勵使用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材料、再生建材及本地石材,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並促進材料循環利用。能源效率方面,認證系統會考慮照明、加熱和冷卻設施的能源效率,鼓勵使用太陽能或風能等清潔能源。透過這些措施,認證系統推動了環境友好的資源管理,並促使景觀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實現低碳排放和高效能源使用。

在社會影響方面,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也關注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健康性和社會包容性。景觀項目不僅要考慮生態與環境影響,還應考慮為當地社區帶來的社會價值。認證系統鼓勵景觀設計提供無障礙設施、舒適的步行道和自行車道,促進人們選擇低碳出行方式。此外,景觀空間的設計應滿足各年齡層和不同身心狀況使用者的需求,增強社區凝聚力,營造一個安全、包容的公共環境。通過這些社會方面的指標,認證系統讓景觀項目不僅具有生態效益,還能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最後,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在實踐中還具有教育和推廣意義。獲得認證的景觀項目通常會設置標識,向公眾展示該項目在環境和社會責任上的成就,增強人們對可持續景觀設計的認識和參與感。透過這些教育功能,認證系統鼓勵更多開發商和設計師關注生態和環保設計,並引導社會進一步採納綠色建築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隨著認證標準的不斷更新和完善,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將成為推動環保產業和綠色建設的重要動力。

總結來說,可持續景觀認證系統是一種促進環保、節能和社會包容的標準化工具。通過綜合考量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能源效率、材料選擇及社會影響等多方面指標,認證系統為景觀項目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框架。這些系統不僅提升了景觀項目的環境和社會價值,還促進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未來的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7.5.1 SITES認證體系設計

SITES認證體系是一套專門針對景觀和綠色基礎設施設計的認證標準,旨在通過可持續的設計與管理實踐來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並促進社會福利。SITES認證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的評估標準,涵蓋水資源管理、土壤保護、生物多樣性、材料選擇以及景觀健康等各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的環境評價體系。此認證體系可應用於各類景觀、社區公園、校園甚至私人花園,以提高其可持續性。以下是SITES認證體系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場地選擇與保護
SITES
認證強調對場地的保護,選址時應避免選擇具有高度生態敏感性的地區,如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避免對自然環境的過度干擾。若選址無法避免影響生態敏感區域,則需要實施相應的保護措施,如設置緩衝區或進行棲息地修復。場地的設計應保留天然地形,盡量減少大規模土方工程,以減少對土壤和植被的破壞。這樣的選址原則確保了建設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最小干擾,並增強場地的生態持續性。

2. 水資源管理與雨水回收
SITES
認證體系特別重視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提倡雨水的捕集、儲存和再利用。設計中可以採用雨水花園、生態溝渠、滲透性鋪裝等技術,將雨水引導至地下,減少地表徑流,緩解城市排水系統壓力。雨水回收系統可將收集的雨水用於灌溉或清潔,減少對市政用水的依賴。此外,在水景設計中選用循環用水系統,降低水資源消耗,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使用。這些水資源管理策略不僅符合SITES的節水標準,也提高了場地的生態效益。

3. 土壤保護與修復
SITES
認證強調土壤的健康和持續利用。建設過程中需保護場地原有的土壤結構,避免因施工破壞土壤的滲透性和肥力。若場地土壤已受污染或破壞,則需進行土壤修復,通過有機肥料、植被覆蓋或生物修復技術,改善土壤健康,促進植物生長。土壤保護措施還包括減少硬鋪裝面積,增加綠地和植被覆蓋率,以提升土壤的滲透性,促進水分滲透,降低地表徑流量,這些措施均符合SITES對土壤健康的要求。

4.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植物選擇
SITES
認證倡導使用本土植物和促進生物多樣性的設計理念。場地設計中應選擇當地適應性強、對水肥需求低的本土植物,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多層次植被配置,創造不同動植物的棲息地,支持生物多樣性。針對特定的動物種群,例如鳥類或昆蟲,還可設計專門的棲息環境,讓生物在景觀中自然繁衍。這些設計不僅美化了景觀,還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滿足了SITES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評分標準。

5. 材料選擇與資源效率
SITES認證體系中,材料選擇需注重資源的可持續性和環境影響。場地設計中應優先選擇再生材料、低排放材料以及可回收材料,減少施工過程中的碳足跡。建議使用當地來源的建材,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鋪裝材料方面,可選用滲透性鋪裝,提升水分滲透效率,減少地表徑流。這種可持續的材料選擇和資源管理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減少對環境的長期影響,滿足SITES對資源效率的要求。

6. 健康與福利設施
SITES
認證體系中包含對使用者健康與福利的考量,場地設計應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設置步道、休憩區、健身區等戶外活動空間,鼓勵人們親近自然、參與戶外活動,減少壓力。應考慮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確保不同需求的使用者都能享受到自然環境的益處。提供遮陰設施、綠化區和座椅,讓人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中休息,這樣的設施設計不僅提高了場地的使用體驗,也符合SITES對社會福利的要求。

7. 維護管理與環境教育
SITES
認證強調場地的長期維護和可持續管理,應定期檢查和保養植被、灌溉系統和排水設施,確保設計效果持續發揮。建議制定景觀管理計劃,使用有機肥料,避免使用化學農藥,以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此外,可在場地設置資訊展示板,向公眾介紹場地設計理念、環保措施和SITES認證的意義,增強人們的環境意識。這種教育和參與措施提升了場地的公共價值,有助於推動更多人參與可持續發展。

8. 減碳與節能措施
SITES
認證中重視減少碳排放和提升能源效率的設計。場地設計中可以採用太陽能照明、風能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降低碳足跡。此外,通過選擇耐熱性好的本土植物、增加綠色植被覆蓋,減少人工降溫需求,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設計時也應盡量利用自然光,減少對人工照明的依賴。這些減碳和節能措施符合SITES的環保標準,有助於提高場地的環境效益。


SITES
認證體系設計通過場地選址、水資源管理、土壤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材料選擇、健康福利設施、維護管理和減碳措施,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和社會福利促進的多重目標。這種認證體系為景觀設計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標準,不僅提升了場地的環保價值,還增強了社區的環境意識。隨著城市對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提高,SITES認證體系成為未來生態景觀設計的重要指南,透過合理的設計和管理,SITES為人類和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17.5.2 LEED認證中的景觀部分

LEED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是全球知名的綠建築評價體系,涵蓋建築設計、建材選擇、能源效率、水資源管理等多方面指標,目標在於減少建築對環境的影響。景觀部分是LEED認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可持續景觀設計,提升生態多樣性、節約水資源並促進社區健康。景觀方面的設計對於獲取LEED積分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LEED認證中景觀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水資源管理與灌溉節水
LEED
認證強調在景觀設計中合理使用水資源,透過減少灌溉用水量來達到節水目的。景觀設計時應優先選擇耐旱本土植物,這些植物適應當地的降水模式,通常不需要頻繁灌溉。可採用滴灌系統或感應式灌溉控制器,以精確控制水量。雨水回收系統是另一種有效的節水措施,可將收集的雨水用於灌溉,減少對市政供水的依賴。透過這些技術和設施的結合,可以顯著減少灌溉用水,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符合LEED認證對水管理的要求。

2. 生態多樣性促進與植被保護
LEED
認證景觀部分倡導使用本土植物和多樣化的植被設計,以促進生態多樣性,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設計中可通過多層次植被配置,創建不同高度和形態的植物區域,支持各類野生動植物的棲息需求。植被選擇應包括花草、灌木和喬木等,形成豐富的生態結構,吸引鳥類、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這不僅提升了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也提高了景觀的觀賞性。使用本土植物減少了化學農藥和肥料的需求,有助於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土壤健康,符合LEED對生態保護的要求。

3. 滲透性鋪裝與雨水管理
LEED
認證鼓勵使用滲透性鋪裝來提升地表的水分滲透,減少地表徑流壓力,促進水資源的回收。滲透性鋪裝如透水磚、碎石路面和多孔瀝青等,能夠讓雨水滲入地下,避免大面積積水,並且幫助地下水補給。這種設計可以有效減少對市政排水系統的依賴,降低洪水風險,並且提升水循環。雨水花園和生態溝渠也是LEED認證推薦的設計,可用於集中收集和過濾雨水,增強水質淨化效果,符合LEED認證中對水資源管理和雨水滯留的標準。

4. 景觀設計中的減碳與能源效率
LEED
認證鼓勵在景觀設計中使用能夠減少碳足跡的元素,如選擇本地建材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在景觀設施上可選擇再生材料或可回收的建材,如再生木材、可回收塑膠等,不僅降低材料成本,也減少環境影響。植物的配置和覆蓋面積可幫助降溫和隔熱,減少建築物的空調需求。大面積的樹蔭和綠地設計有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進而降低區域溫度,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這些措施符合LEED認證對可持續材料和能源效率的標準。

5. 土壤保護與防止侵蝕
LEED
認證要求在景觀設計中保護土壤健康,避免土壤侵蝕和退化。可通過減少裸露地表、使用植物根系穩固土壤結構的方式,減少雨水和風對土壤的侵蝕。適當的植物選擇和多層次的植被覆蓋有助於保持土壤穩定性,並促進水分滲透。若場地土壤貧瘠或已受污染,可通過加入有機質、覆蓋植物和增加腐植層進行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滲透性,增強植物生長環境,滿足LEED對土壤保護的要求。

6. 光污染控制與夜間照明
LEED
認證景觀部分對光污染控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夜間照明應避免對周邊環境的過度影響。選擇低亮度、方向性好的燈具,並採用遮光罩,避免燈光向天空或四周擴散。夜間照明應集中於人行道、入口等必要區域,並且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燈光。可使用太陽能燈或低耗能LED燈具,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也降低光污染。這樣的設計既符合LEED對節能和減少光污染的標準,還提升了環境的舒適度。

7. 使用者健康與綠色空間的社會價值
LEED
認證景觀部分注重綠色空間對於使用者健康的貢獻,景觀設計應鼓勵戶外活動並促進社會互動。設置步道、運動場和休憩區,讓人們能夠享受綠色環境,減少壓力,提升心理健康。設計無障礙設施,以便不同人群都能享受綠色空間。這樣的社會價值符合LEED對健康與福利的評價標準,提升了場地的公共價值和人們對可持續景觀的認同。

8. 社區教育與參與機會
LEED
認證景觀部分還鼓勵設計具教育意義的場地,增加公眾對可持續設計的理解。可以設置展示牌,介紹景觀中的生態設施,如滲透性鋪裝、雨水花園和本土植物,讓人們了解這些設施的環保價值。此外,設計社區參與活動,如園藝工作坊或自然觀察,增強居民的參與感和對自然的熱愛。這類社區教育和參與活動有助於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為推廣可持續景觀設計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LEED
認證中的景觀部分涵蓋水資源管理、生態多樣性促進、滲透性鋪裝、減碳措施、土壤保護、光污染控制、健康促進和社區教育等多重內容。這些設計策略在提升環境效益的同時,也增強了場地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隨著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增加,LEED認證已成為景觀設計的重要參考標準,通過合理的景觀設計和管理,不僅為城市創造更多綠色空間,也為建築和社區帶來健康、環保的生活環境。

17.5.3 其他區域性可持續景觀評價體系

除了全球性的LEEDSITES認證,許多地區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文化特徵和氣候條件,制定了區域性的可持續景觀評價體系,以促進符合本地需求的綠色景觀設計和生態保護。這些評價體系考量了地方生態的特殊性,針對不同地理區域設計出專屬的評估標準,不僅支持當地的生態修復,也強化社區的文化認同和社會價值。以下是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可持續景觀評價體系及其主要原則。

1. 英國BREEAM景觀評價體系
BREEA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是英國開發的一套綠建築和景觀評價系統,針對歐洲地區的生態特徵設計。BREEAM在景觀方面重視生物多樣性、減少碳排放和水資源管理。評價標準要求選擇本土植物、減少灌溉需求,並建立生態連接以支持當地的野生動植物。此外,BREEAM還注重材料的可持續性和廢棄物管理,鼓勵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當地資源,並要求設置充足的綠化空間和開放空間,為居民提供健康的戶外環境。BREEAM的評分方式嚴格且全面,成為歐洲地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參考標準。

2. 澳洲Green Star景觀評價體系
Green Star
是澳洲綠色建築委員會推行的可持續建築評價體系,專為澳洲地區設計,涵蓋建築和景觀設計。該體系強調節水、能源效率、生物多樣性和資源回收。景觀設計方面,Green Star鼓勵使用耐旱本土植物,減少水資源消耗,並推廣雨水回收和灌溉系統,以應對澳洲常見的乾旱問題。Green Star還注重建材的環保性,要求使用低排放建材和可回收材料,以降低對環境的負荷。此外,該體系還包含社會責任的考量,支持景觀設施促進社區互動、提供教育價值,成為當地社區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重要評估標準。

3. 日本CASBEE景觀評價體系
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是日本開發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其中包含針對景觀和公共空間的評估。CASBEE特別注重當地生態平衡,提倡使用符合當地氣候的本土植物,並強調土地利用的有效性。景觀設計中,CASBEE鼓勵滲透性鋪裝的使用,減少地表徑流,並增設雨水收集系統,以減輕城市排水壓力。CASBEE還要求景觀設計具備抗災性,為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災害提供緩衝空間。其評價標準將環境保護、災害風險管理和社會福利結合起來,適應了日本的環境特徵和城市需求。

4. 中國GBCS景觀評價體系
中國的GBCS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即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涵蓋建築和景觀設計,強調能源效率、節水、生態保護和資源回收。GBCS中的景觀評價體系針對中國各地的不同氣候特徵,提出適合不同氣候的綠化設計建議。設計中鼓勵使用本土植物、保護現有水資源,並結合滲透性鋪裝、雨水花園和人工濕地等設施,以減少城市洪水風險並促進地下水補給。此外,GBCS還強調綠色景觀的社會價值,提倡景觀空間設計應服務於居民的健康需求和社會互動,滿足當地環境和社會需求。

5. 新加坡Green Mark景觀評價體系
Green Mark
是新加坡開發的綠建築評估系統,針對熱帶氣候設計,特別適用於濕熱和高降雨地區。Green Mark在景觀設計方面鼓勵使用耐濕熱的本土植物,並設置生態溝渠和雨水回收系統,以處理降水和減少水資源浪費。該體系還強調通風和遮陰設計,通過設置大面積綠化區和屋頂花園,減少建築物的冷卻需求,緩解都市熱島效應。Green Mark體系還要求景觀設施具有教育和休閒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環保知識並增進環境意識,這些設計理念使其成為熱帶地區綠色景觀設計的示範。

6. 加拿大LEED Canada景觀評價體系
加拿大的LEED Canada是根據北美氣候特徵所調整的LEED認證系統,其景觀設計部分重點在於耐寒植物的選擇、抗風能力的設計,以及水資源保護。由於加拿大冬季寒冷,LEED Canada提倡使用耐寒本土植物,降低植物冬季死亡風險,同時選擇滲透性鋪裝來減少融雪水徑流,避免土壤侵蝕。該體系也提倡設置遮蔽風力的樹木,增加景觀設計的舒適性。這種因地制宜的設計思維,不僅符合當地氣候特徵,還支持可持續的景觀管理,成為北美地區的重要參考。

7. 德國DGNB景觀評價體系
DGNB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chhaltiges Bauen)是德國的可持續建築評價體系,對建築和景觀設計有綜合性的評估。DGNB強調資源的節約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景觀設計部分提倡選用當地材料和本土植物,減少外來物種的引入。該體系注重水資源管理,提倡雨水的回收和利用,以及多樣化的生態設施設計。DGNB還將健康福祉作為評估標準的一部分,要求景觀設計提供健康的戶外環境,促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這些標準不僅提高了景觀的可持續性,也促進了德國的生態保護。


區域性可持續景觀評價體系,如英國BREEAM、澳洲Green Star、日本CASBEE、中國GBCS、新加坡Green Mark、加拿大LEED Canada和德國DGNB,根據各地區的氣候特徵、資源特性和生態需求,制定了適合當地的綠色景觀設計標準。這些體系不僅推動了景觀設計的本地化和多樣化,也促進了生態保護、節約資源和居民健康的綜合目標。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這些區域性評價體系為各地的可持續景觀設計提供了有效指導,有助於推動全球生態建設的整體發展。

17.6 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

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是一種將農業活動融入城市空間的創新設計方法,不僅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提供了食物生產的可能性,還改善了城市環境,增強了居民對食物來源的了解與參與感。隨著都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土地資源不足、食物供應鏈長且不穩定的問題,而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正是應對這些挑戰的有效途徑。透過在城市中設置菜園、果樹、社區花園和綠色屋頂等食物生產設施,不僅能滿足部分城市居民的食物需求,還能促進社會互動、增強社區凝聚力並提升都市空間的生態價值。

首先,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的核心在於增加食物的本地化生產,縮短食物供應鏈。傳統的食物供應鏈往往依賴遠距離運輸,增加了食物的碳足跡,也增加了運輸過程中的食物損耗。而城市農業則直接在城市內部或周邊地區生產食物,使得食物的生產與消費距離縮短,減少了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例如,城市中的屋頂菜園或社區花園可供應蔬菜和水果,不僅降低了市民對長距離運輸食物的依賴,還能提供新鮮、營養的食材。此外,食物景觀設計通過在公共空間中栽種果樹或可食用的植物,使得城市的綠化帶不僅具有美化功能,還具有食物生產的潛力,為城市居民提供季節性的食物供應。

其次,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有助於改善都市生態環境。城市農業利用閒置空間和垂直空間進行種植,能有效減少硬質鋪面的範圍,增加透水性和綠化覆蓋率,從而減少都市熱島效應。綠色屋頂和垂直菜園等設施在夏季能有效降低建築溫度,減少冷氣的使用需求,降低能耗。同時,這些綠化設施還能促進雨水的滲透和收集,減少地表徑流和排水系統的壓力。此外,城市中的植物可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改善空氣質量,為居民創造更清新的生活環境。

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在社會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價值,能促進社區互動與居民的參與感。許多城市設立了社區菜園,鼓勵居民共同參與耕作與管理。這樣的社區菜園成為居民間交流的場所,加強鄰里之間的聯繫,並為家庭提供一個增進親子互動的機會。居民通過種植、照顧和收穫作物,不僅能享受到自己栽培的食物,還能增強對食物來源的理解與重視。此外,這樣的互動也增進了社區的凝聚力,形成具有共同目標的社群,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教育是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設計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城市農業提供了接觸自然和學習農業知識的機會,特別是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環境教育有積極作用。透過在學校或社區菜園中設立教學區,讓孩子們參與播種、灌溉、觀察植物成長的過程,不僅可以學到基礎的農業知識,還能培養其對自然的尊重和環保意識。這樣的教育體驗幫助孩子們理解食物的生長過程和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對未來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具有深遠影響。

最後,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還能增強城市的韌性與食物安全性。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食物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增加,城市中的食物生產系統為居民提供了額外的食物來源,使城市在應對突發性事件時更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通過建立城市農業基礎設施,城市能夠在糧食危機或供應鏈中斷時確保居民基本的食物需求。此外,城市農業還可以作為臨時的食物生產來源,在緊急狀況下提供應急供應,提升城市面對災害的韌性。

綜合來說,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是一項結合食物生產、環境保護、社會互動與教育功能的可持續設計策略,為城市帶來多重利益。通過縮短食物供應鏈、增加綠化、促進社區互動並加強食物安全性,這種設計不僅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還為未來的可持續城市發展提供了可行的範例。隨著對可持續發展和自給自足的需求日益增強,城市農業與食物景觀將成為現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17.6.1 社區果蔬園藝規劃設計

社區果蔬園藝規劃設計的目標在於為居民提供種植蔬菜、果樹和香草的空間,促進居民的健康與社區凝聚力,同時實現可持續的都市農業。隨著城市化的進展和生活品質的提升,社區果蔬園不僅成為都市居民自給自足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成為社區環境改善和生態教育的重要場所。以下是社區果蔬園藝規劃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園地選址與規模設計
社區果蔬園的選址應考慮陽光充足、水源便利和便於居民到達的地點。通常選擇開放且平坦的空間,確保果蔬能夠充分接受陽光。規模設計方面,需根據社區人口和參與人數確定適當的面積,並為各類蔬果分配合理的種植區域。此外,社區果蔬園需有清晰的動線規劃,設置寬敞的步道,以便於居民進出和日常管理。設置入口標示和園區佈局圖,有助於使用者快速瞭解園區的結構和規則。

2. 土壤準備與肥力管理
健康的土壤是果蔬園的基礎,應進行土壤測試,以確認其酸鹼度、養分和排水性,並根據需要進行改善。可以添加有機肥料或堆肥來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強蔬果的生長。社區果蔬園應鼓勵使用有機肥料,避免化學肥料,以保護土壤和周邊環境。若土壤的排水性較差,可進行排水設施的設計或設置高床栽培,防止積水。通過定期的土壤檢查和肥力管理,確保園地內的土壤持續保持健康,支持植物的生長。

3. 植物選擇與分區栽種
在選擇植物時應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和季節變化,優先選擇適合本地生長的蔬菜和果樹,如番茄、胡蘿蔔、辣椒等容易栽種的蔬菜。園藝設計中應根據植物的特性進行分區栽種,例如將需要較多陽光的植物種植在園區的南部,耐陰的作物種植在北部,並設置果樹區、蔬菜區、香草區等不同功能分區。這樣的分區設計既有助於管理,也能讓居民更直觀地了解各類植物的位置,便於日常維護。

4. 水源設計與節水灌溉
水源是果蔬園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應確保園區有穩定的水源供應,並設置適當的灌溉系統,如滴灌或感應式灌溉,以減少水資源浪費。雨水收集系統也是一個有效的節水措施,通過收集屋頂或開放空間的雨水,用於灌溉園區植物。水源設計應考慮方便使用和維護,避免過度耗水,並確保各區域的植物均能獲得足夠的水分,維持果蔬的健康生長。

5. 庭園設施與基礎設施建設
社區果蔬園的基礎設施應滿足使用者的各種需求,包括設置座椅、遮陽棚和工具存放區。座椅和遮陽棚可供居民在休息或交流時使用,增進社區互動。工具存放區可以集中管理園藝工具,並鼓勵居民共享使用。園區內也可設置堆肥區,鼓勵使用者將廚餘和枯枝落葉進行堆肥,實現資源循環。其他設施如告示牌、垃圾桶和照明設計,有助於維持園區的整潔和安全性,確保居民在使用過程中的便捷與舒適。

6. 維護管理與社區參與
社區果蔬園的成功需要居民的積極參與和維護管理。園區的管理模式可由社區志工或園藝小組負責,定期進行除草、澆水、施肥等日常工作,並根據季節需求安排耕作和播種活動。社區管理者應鼓勵居民分工合作,共同負責不同區域的維護,增強居民的責任感和歸屬感。為保障園地的整潔和有效運作,可以制定簡單的使用守則,如垃圾分類、工具歸位等,讓居民自覺遵守。

7. 教育與環境意識提升
社區果蔬園不僅是種植場所,還是推廣環保和生態教育的絕佳平台。可以定期組織園藝課程,教導居民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和收成處理,增加園藝知識。設置教育展示區或資訊牌,介紹植物的成長週期、生態價值等,讓居民在種植過程中更瞭解自然循環。社區也可舉辦親子活動或收成分享會,讓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增進家庭與社區的聯繫,同時提升居民的環保意識。

8. 社區共享與收成分配
社區果蔬園的收成可以根據參與者的貢獻進行分配,或採用收成分享的模式,讓全體居民共同享用果蔬園的成果。一些社區果蔬園還會將多餘的蔬果捐贈給當地食物銀行或社會福利機構,為弱勢群體提供食物資源,增添社區公益的價值。這種共享和分配的模式不僅增強了社區凝聚力,也讓居民更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促進互助與共融。


社區果蔬園藝規劃設計透過合理的選址、土壤管理、分區栽種、水源設置和基礎設施,為居民創造了一個可持續的園藝空間。這類園區不僅支持居民的自給自足,也成為社區互動和生態教育的重要場所。通過居民的共同參與和分享,社區果蔬園成為社區內部的綠色驛站,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推動社區的健康發展。透過定期的維護管理和教育活動,果蔬園可以持續提供新鮮的食物,促進環境意識的提升,成為現代都市中結合綠色生態與社會價值的成功範例。

17.6.2 都市農場設計

都市農場是一種集生態、經濟、社會功能於一體的綠色空間,目的是在城市中創造出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系統,增強居民的食品安全、推動社區凝聚力,並提升城市的生態效益。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和環保意識的需求增加,都市農場逐漸成為城市中的重要設施,不僅提供當地的新鮮食材,還成為生態教育和社區活動的場所。以下是都市農場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農場選址與土地利用
都市農場的選址應考量光照、土壤、水源及交通便捷性,通常選擇位於社區附近、空地、廢棄工業區或屋頂等空間,這些地方易於居民參與。農場設計應根據土地面積和形狀,靈活規劃不同的種植區域,包含果蔬區、香草區、花卉區等,確保土地的高效利用。透過立體農業設計,如垂直農場或容器栽培,提升空間利用率,特別適合面積有限的都市環境。設計中還應保持部分區域作為公共空間,用於居民聚會、教育活動等,促進農場的多功能性。

2. 土壤管理與可持續肥料應用
都市農場的土壤管理是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的基礎,應進行土壤測試以瞭解其酸鹼度和營養成分,並根據作物需求進行調整。若土壤質量較差,可採用有機堆肥、綠肥和腐殖質土改良土壤肥力,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農場應設置堆肥區,收集廚餘、枯枝落葉,製成有機肥料,實現資源循環。通過科學的土壤管理,不僅提高了土地生產力,也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符合都市農業的環保需求。

3. 農作物選擇與多樣性栽培
農場應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的果蔬和香草,並考慮到不同作物的生長特性進行多樣性栽培,以確保四季均有產出。例如,番茄、青菜、胡蘿蔔等適合溫暖氣候的作物可在春夏季種植,而秋冬則可種植耐寒的蔬菜如菠菜、甘藍。這種多樣化的作物選擇不僅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還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輪作和間作的設計有助於保護土壤結構和肥力,促進生物多樣性,提升農場的抗風險能力。

4. 節水設計與水資源管理
都市農場需合理規劃水資源使用,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將屋頂或場地的雨水儲存起來,作為灌溉水源,減少對市政水源的依賴。灌溉系統應採用滴灌或感應式灌溉,確保水分高效分配。若條件允許,可以設置小型水塘或濕地,增加水資源的再利用並提供微生態系統,吸引昆蟲和小型動物,進一步增強農場的生態功能。節水設計不僅降低了灌溉成本,也使農場更符合可持續農業的標準。

5. 農場基礎設施與功能分區
都市農場應配備多樣的基礎設施,包括育苗室、堆肥站、儲物間和工作區,提供便利的農業操作空間。基礎設施應設置在農場的中央或入口處,方便管理和訪客參觀。此外,農場內可設置休閒區、教育區、展示區等功能區域,讓居民在參觀農場時有更多活動選擇。工作區和教育區的合理劃分,使農場既能進行日常農業生產,也能滿足社區的教育需求,成為居民學習都市農業的互動場所。

6. 生態保護與自然循環
都市農場設計應融合生態保護理念,例如建立自然植被區、昆蟲棲息地和鳥類友好環境,吸引當地動物棲息。可以在農場邊緣種植本土植物,形成生態屏障,增加生物多樣性,並促進食物鏈的完整性。鼓勵使用自然防治方式來控制病蟲害,例如引入天敵昆蟲或設置鳥巢,減少農藥使用。此外,農場內的廚餘和植物廢料可進行堆肥處理,實現資源的內部循環,減少外部資源的依賴,增強農場的環境友好性。

7. 教育與社區參與
都市農場不僅是生產場所,也是環境教育和社區活動的理想平台。可以定期舉辦農耕工作坊、果蔬收成活動,讓居民親身體驗農業過程,增強對食物來源的理解。農場也可以設置教育展示板,介紹不同作物的特性和生長周期,提升居民的農業知識。社區成員可以共同參與農場的維護和管理,分工負責不同區域的工作,培養居民的責任感和歸屬感。這樣的社區參與活動不僅增強了人與自然的聯繫,還促進了社區內部的凝聚力。

8. 農產品的收成分配與市場鏈接
都市農場的收成可根據社區需求分配,或通過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分配給支持者,讓居民每週定期獲取當季新鮮的蔬果。此外,農場還可以開設小型市場或參加當地市集,直接向公眾銷售產品,增加收益,支持農場的日常運營。部分農場將產品捐贈給當地食物銀行或社會福利機構,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資源。這種收成分配模式既滿足了居民的食品需求,也為都市農場的持續運作提供了經濟支持。


都市農場設計通過合理的選址、科學的土壤管理、節水灌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創建出一個支持都市居民食物自給、提升環保意識的空間。都市農場不僅提供了新鮮的果蔬,也成為社區成員交流與合作的場所,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健康活力。通過社區參與和教育活動,居民能更深入地理解可持續農業和生態保護的價值,都市農場已成為現代都市中結合環境、社會與經濟的綠色基礎設施典範。這種設計模式不僅適合於都市化地區,也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17.6.3 食用景觀植物應用

食用景觀植物應用旨在將具有觀賞性與食用價值的植物融入景觀設計,創造出既美觀又實用的綠色空間。此類設計不僅提供居民新鮮的食材來源,還能提升社區自給自足的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健康生活理念。食用景觀設計適合於城市公園、社區花園、學校、醫院等公共空間,也可應用於私人庭院和住宅陽台,成為現代都市綠色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以下是食用景觀植物應用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適地適種與本土植物選擇
食用景觀植物應用首先應考慮地區的氣候、土壤和光照條件,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本土植物。本土植物適應力強,通常需要較少的水和養分,減少了維護成本。常見的本土食用植物如香草、莓果、果樹等,不僅具備食用價值,還能成為景觀中的亮點。適地適種的設計不僅增強了植物的生長力和抗病性,還有助於減少外來植物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維持當地生態平衡。

2. 植物配置與美學設計
食用景觀植物應用應將植物的食用功能與美學價值結合,例如採用多層次的植物配置,使不同高度、顏色和形態的植物交錯搭配,創造出豐富的景觀效果。可以選擇開花期和果實期各異的植物,如櫻桃樹、薰衣草、薄荷和草莓等,讓景觀在不同季節展現出不同的視覺美感。這種多樣化的植物配置不僅提升了景觀的美觀性,還吸引了蜂鳥、蝴蝶等生物,增添生態價值。

3. 功能分區與易於採收設計
食用景觀應根據植物的種類和特性進行功能分區,如果樹區、香草區和蔬菜區,方便居民種植和採收。果樹可安排在園區邊緣或景觀的主幹道旁,而矮小的香草和蔬菜則可設置在方便摘取的位置。這樣的分區設計便於使用者識別和管理,減少維護難度。易於採收的設計還應考慮到無障礙設施,讓老年人或身障者也能輕鬆參與種植活動,體驗收成的樂趣。

4. 耐旱性與低維護植物的應用
食用景觀植物的選擇應盡量考慮耐旱和低維護品種,這樣可減少水資源和人力的投入。適合用於食用景觀的耐旱植物包括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等香草類植物,以及橄欖、無花果等果樹。這些植物不僅美觀,還耐乾旱、適合少水灌溉,符合可持續景觀的理念。通過選擇低維護的食用植物,景觀可以在減少資源消耗的同時,為居民提供新鮮的食材。

5. 立體農業與垂直種植設計
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可以在食用景觀中應用立體農業和垂直種植技術,例如種植牆、垂直花架和攀爬植物棚架等。這些設計不僅能在有限的空間中種植更多食用植物,還增添了景觀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攀爬植物如葡萄、葫蘆和黃瓜等,可爬升至棚架或牆面,形成綠色屏障,增加遮蔭效果並降低周圍溫度。立體農業的應用不僅節省空間,還讓食用植物更具觀賞性,提升景觀的多功能性。

6. 生態保護與有機管理
在食用景觀植物應用中,應採用有機管理方法,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保障食物的安全性和環境的健康。可以引入天敵昆蟲,如瓢蟲來控制蚜蟲數量,或使用生物農藥,減少對有益昆蟲的傷害。堆肥是另一種有機管理的有效措施,可以將廚餘和落葉轉化為肥料,為植物提供營養,同時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這種生態友好的管理方式,不僅維護了植物的健康,也支持了生物多樣性。

7. 社區參與與教育功能
食用景觀植物應用是一種理想的社區教育平台,可舉辦種植工作坊、食材識別活動和烹飪課程,讓居民深入瞭解種植和食材來源。社區成員可共同參與種植、管理和採收,增加互動和交流。設置教育展示板,介紹各類食用植物的栽培技巧、營養價值和環保意義,提高居民的食物認知和環保意識。這樣的社區參與和教育功能,不僅能增強居民的參與感,也提升了對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理解。

8. 收成共享與景觀的社會價值
食用景觀設計可以將收成的果蔬共享給社區成員,或用於社區活動和節慶,增進社區凝聚力。部分社區甚至將多餘的收成捐贈給當地的食物銀行或社會福利機構,支持社會公益。這種收成共享的模式,讓居民更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並增強對食物來源的感恩,營造出互助共融的社區氛圍,讓食用景觀成為兼具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的綠色空間。


食用景觀植物應用透過適地適種、多樣化的植物配置、功能分區和低維護設計,創造出既具美學價值又可食用的城市綠色空間。這種景觀設計不僅豐富了都市景觀,還提升了居民的自給自足能力和環保意識。通過立體農業和生態管理方法,食用景觀成為現代都市中結合自然和社區的多功能平台。通過社區參與、教育和收成共享,食用景觀不僅促進了人與自然的聯繫,也提升了社區凝聚力和生活品質,成為可持續都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7.7 再生設計策略

再生設計策略是一種超越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設計方法,其目標不僅是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在於恢復和強化生態系統,使其具備自我調節和成長的能力。再生設計策略透過重新構建自然與人類的互動關係,將廢棄物視為資源循環的一環,實現自我更新和資源再利用。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加劇,再生設計成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中不可或缺的策略,適用於建築、景觀、城市規劃等多領域,為現代城市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首先,再生設計強調閉環系統的建立,即將資源、能量和廢棄物視為可循環的資源,使整體系統實現零廢棄。例如,在建築設計中,可以通過回收建材、重用結構元素或選用生態材料,減少新資源的投入和廢棄物的產生。這樣的設計不僅降低了對天然資源的依賴,還延長了材料的使用壽命。此外,利用自然通風和光照系統減少能量消耗,或將建築廢水經過濾後用於灌溉和清潔,這些都是再生設計中實現資源自給自足的方式。透過這樣的閉環設計,建築物不僅對環境影響更小,還能在某種程度上自我維持,實現資源的持續循環。

再生設計策略在水資源管理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水資源是再生設計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因為水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態系統運行的基礎。再生設計鼓勵通過設計雨水收集系統、滲透性鋪面和雨水花園等措施來提升水的滲透率,減少地表徑流及洪水風險,並使水資源得以在場地內部循環。例如,雨水花園利用植被和土壤吸收降水,淨化水質後回歸地下水系統,實現水資源的再生。此外,透過中水回收系統將廢水處理後再次利用於景觀灌溉或沖廁等非飲用水用途,使水資源能夠達到最高效的利用。

在生態系統修復方面,再生設計策略強調對被破壞環境的修復與重建,從而增強生態系統的韌性和復原力。通過選擇本地植物進行植栽,設置生態廊道以及建造生態濕地等措施,再生設計可以幫助恢復原生態系統的功能,並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回歸。舉例而言,在濕地修復項目中,可以通過引入當地的水生植物,恢復水體的自淨功能,同時提供動植物的棲息地。這不僅能改善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還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接觸自然、享受生態景觀的機會,增強了城市的生態價值。

能源管理也是再生設計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城市設計中,再生設計強調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降低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排放。通過設置太陽能板或風力發電機,建築物能夠獲取穩定的可再生能源供應。再生設計還可以利用被動式設計策略,如建築朝向、窗戶設置、隔熱材料等,減少室內空調和加熱的需求,從而降低能源消耗。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實現建築物的能源自給,還能減少對大氣的污染,促進環境的可持續性。

再生設計策略同時也強調與社區的協作,旨在增進人與自然的互動,促進居民對生態環境的了解與參與。例如,設計綠色屋頂或社區花園,讓居民可以參與栽種、收穫和管理活動,從而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此外,透過設置教育設施和標示,向公眾介紹再生設計的原則和應用,讓更多人了解和支持再生設計的價值。這樣的社會參與不僅提升了社區的凝聚力,也推動了生態意識在社會中的普及,為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實現創造了基礎。

總體而言,再生設計策略是一種以環境修復和生態再生為目標的設計方式,它結合資源循環利用、能源管理、生態修復及社區協作等多方面的措施,從根本上提升人與自然的協同效益。透過再生設計,城市和建築不僅僅是消耗資源的空間,而成為維持自然平衡、促進生態健康的積極角色。這樣的設計理念不僅能提升當前環境品質,還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方向,使人類社會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也能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更新與持久繁榮。

17.7.1 能源自給景觀設計

能源自給景觀設計旨在將可再生能源技術整合到景觀設計中,創造一個具備自產能源能力的空間,以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這種設計結合了綠色能源技術與景觀美學,提供了供應電力的同時,增強了環境的可持續性。能源自給景觀可應用於城市公園、社區花園、校園、商業區等空間,不僅滿足了場所的基本用電需求,還提高了居民的環保意識。以下是能源自給景觀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太陽能應用設計
太陽能是能源自給景觀的核心技術之一,適用於任何具有充足日照的場所。景觀設計中可以利用太陽能板、太陽能路燈或太陽能座椅等設備,將太陽能轉化為電力,滿足景觀內的照明、設備運行等需求。太陽能板可安裝於園區建築的屋頂、走道棚架或綠色牆體上,以不佔用額外的地面空間。太陽能路燈和座椅既具備功能性,也能作為景觀中的亮點,強化設計的環保概念。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場所的能源自給率,也減少了碳排放。

2. 風能裝置的結合
在具備一定風力資源的地區,可以在景觀設計中引入小型風力發電裝置。這些裝置可選擇風景觀和小型垂直風力發電機,將風能轉化為電力。垂直風力發電機不僅運行穩定,噪音小,還可融入景觀造型中,成為一種視覺上的特色。這些設備可提供公園或社區內夜間照明的基本電力需求,減少對市政電力的依賴。風能裝置的設計需要考慮安全和耐候性,並確保其高度和位置不影響行人和周邊環境。

3. 水力發電與水景設計
在靠近河流或具備人工水體的地區,可以考慮引入微型水力發電設備。這些設備可以利用水流的能量產生電力,特別適用於設有小型溪流或人工瀑布的景觀中。水力發電裝置可以設置在水景的底部,與水體設計巧妙結合,保持景觀的整體性。這種設計既能產生可再生能源,還增加了景觀的生態性和趣味性。水力發電的能源雖然相對有限,但在小型景觀區域內足以滿足夜間照明和小型設施的需求。

4. 地熱能與地表空調系統
在氣候適宜的地區,地熱能可以用於景觀的溫度調節,增強場所的能源自給性。設置地熱泵系統,將地熱能轉化為冷暖空調,應用於室外休憩區、戶外會議區等需要溫度控制的空間。地表空調系統可以調節地面或地板溫度,在寒冷季節保持地面溫暖,在夏季降低地面溫度,為景觀使用者創造舒適的戶外體驗。地熱能系統隱蔽於地表下,對景觀視覺效果的影響較小,是提升戶外空間舒適度和節能效果的理想選擇。

5. 立體綠化與隔熱降溫
立體綠化技術,如綠色屋頂、垂直花園和綠色牆體,不僅能美化景觀,還能有效降低建築物的溫度需求。綠色屋頂可覆蓋在建築物或設施的頂部,減少屋頂熱量吸收,並隔熱降溫。垂直花園和綠色牆體能提供遮蔽效果,降低牆體外部溫度,減少空調使用頻率。這種立體綠化不僅節省能源,也改善了景觀環境,並增加了空氣濕度,有助於緩解都市熱島效應。

6. 自然光與智能照明系統
能源自給景觀設計應充分利用自然光,減少人工照明需求。例如,設置天窗或透明頂棚,讓自然光照射進入,使白天的室外空間不需照明即可保持明亮。夜間則可使用智能照明系統,根據光線強弱自動調節燈光亮度,並在無人時自動關閉照明,節約能源。太陽能或風能收集的電力也可用於夜間照明,實現能源自給。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能源效率,也符合現代智能化管理的趨勢。

7. 堆肥與有機資源循環
在能源自給景觀中,還可以設置堆肥區,將枯枝落葉和廚餘等有機廢棄物轉化為肥料,形成資源的內部循環。堆肥區所產生的有機肥料可用於園區的植物養護,減少對外部資源的需求。堆肥過程中的生物分解也產生一定的熱能,若配合適當的技術還可作為溫室加溫的輔助熱源。這種有機資源循環不僅增強了農業和園藝的可持續性,還有效減少了廢棄物,符合循環經濟的理念。

8. 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
能源自給景觀設計應該包含環境教育的元素,讓居民和遊客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和環保意義。可以設置資訊展示板,介紹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等技術的工作原理,提升人們對綠色能源的理解。社區還可定期舉辦能源相關的教育活動,邀請居民參與能源管理和節能行動,增強他們對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認識。這種教育功能不僅增加了景觀的公共價值,也鼓勵更多人支持和參與可再生能源的推廣。


能源自給景觀設計透過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地熱和立體綠化等技術,實現了景觀空間的能源自給目標,不僅降低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也減少了碳排放。這種設計模式將可再生能源與景觀美學相結合,使景觀成為環保和教育的場域。通過資源循環、智能照明和環境教育,能源自給景觀不僅滿足了現代都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為居民提供了學習和參與環保的機會,成為綠色城市中具前瞻性的景觀設計典範。

17.7.2 碳中和景觀設計

碳中和景觀設計的目標在於減少景觀設施的碳排放,並通過碳吸收、資源再利用和節能技術來平衡景觀運行中的碳足跡,最終達成「碳中和」的效果。此設計理念適用於城市公園、綠地、社區花園、校園等空間,旨在降低景觀活動中的環境負擔,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碳中和景觀設計不僅減少碳排放,還具備教育意義,能提升公眾對環保和碳中和理念的認識。以下是碳中和景觀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綠色植栽與碳吸收設計
植物的碳吸收能力是碳中和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中應選擇具有強大碳固定能力的樹木和灌木,並增加景觀的綠化覆蓋率。適合的樹種包括榕樹、楓樹、杉樹等深根系、快速生長的本土樹木,這些樹種能夠持續吸收二氧化碳並儲存在土壤中。綠化設計應結合本地生態,創建多層次的植被組合,如樹木、灌木、草本植物,增加植物的密度和碳吸收效果。此類設計不僅強化了景觀的美學價值,也有助於大氣中的碳減量。

2. 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經濟
碳中和景觀設計應實踐資源再利用的理念,減少對新材料的需求,並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例如,將修剪的枝葉、落葉進行堆肥處理,用於植物養分供應,形成資源的內部循環。廢棄的建材可以進行再加工,重新用於園區的設施建設,如鋪裝材料或花壇邊界。這種資源再利用和內部循環的設計,既減少了外部資源的消耗,也縮短了資源的運輸距離,進一步降低了碳排放。

3. 滲透性鋪裝與水循環管理
滲透性鋪裝是一項有效的碳中和措施,能減少地表徑流、促進雨水滲透,並降低市政排水系統的負擔。景觀中的道路、步道可以使用滲透磚、碎石或多孔瀝青等滲透性材料,讓雨水自然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源。結合雨水收集系統,收集並儲存雨水,用於植物灌溉,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水循環管理系統不僅節約了灌溉用水,還減少了水泵等設備的能源消耗,對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作用。

4. 可再生能源的應用
碳中和景觀應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來取代傳統的化石燃料能源。設計中可安裝太陽能板,用於景觀照明或園區設施的電力供應,減少對市政電網的依賴。風力發電設施可用於具備風能資源的地區,而地熱系統則適合用於控制地面或建築物周邊的溫度。這些可再生能源設備的引入,不僅降低了碳排放,也使景觀設施更具能源自給能力,符合碳中和的設計原則。

5. 本土植物與低維護設計
本土植物的應用是碳中和景觀的重要策略,這些植物通常對水和肥料的需求較少,並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減少了化肥、農藥和灌溉所需的資源投入。低維護植物如仙人掌、鼠尾草、迷迭香等,適合在乾旱地區使用,能有效降低景觀的維護成本。這些植物的選擇使景觀在減少水資源和化學品消耗的同時,達到長期的可持續性,進一步降低碳足跡。

6. 智能管理與節能設備
智能管理系統能有效優化景觀中的能源使用,進一步推動碳中和的實現。可使用智能照明系統,根據光線和人流情況自動調節照明亮度,避免能源浪費。智能灌溉系統可依據土壤濕度和氣候條件自動開啟和關閉,確保灌溉的有效性,減少水泵的使用頻率。這種智能設備的應用不僅提升了管理效率,還減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為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支持。

7. 設施建材的選擇與碳足跡降低
碳中和景觀設計中,建材的選擇應優先考慮碳足跡較低的材料,如再生木材、再生塑膠、竹材等。這些材料的製作過程碳排放較少,且耐用性高,能減少更換頻率。景觀中鋪裝的選擇可使用天然石材、透水磚等材料,不僅美觀,還能兼具環保功能。選擇當地生產的建材,以縮短運輸距離,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這種建材選擇方式既降低了景觀建設的碳足跡,也符合環保和可持續性的需求。

8. 公眾教育與社區參與
碳中和景觀設計應注重環境教育,向居民和訪客宣傳碳中和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設置資訊展示板,介紹植物的碳吸收功能、可再生能源設備的運行原理以及智能管理系統的節能效果,增強人們對環保設施的理解。社區成員可以參與植物的種植、維護工作,並參加環境活動,增進與景觀的互動。這種社區參與的設計,不僅促進了景觀設施的維護,也提高了公眾對碳中和的認識和支持。


碳中和景觀設計透過綠化覆蓋、資源再利用、滲透性鋪裝、可再生能源應用和智能管理系統等措施,達成了減少碳排放和提升碳吸收的雙重目標。這種設計方式結合了環保、美學和教育的多重價值,為城市和社區創造了更加可持續的綠色空間。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問題的關注提升,碳中和景觀設計成為未來景觀發展的重要趨勢,不僅減少了景觀設施的環境負荷,還為公眾提供了參與環保行動的平臺。通過合理設計和管理,碳中和景觀將在現代都市中發揮長期而積極的作用。

17.7.3 景觀閉環系統設計

景觀閉環系統設計旨在通過資源循環、能量再利用和廢棄物管理,實現景觀中的自我維持和可持續發展。閉環系統強調所有資源均能在內部循環利用,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並有效降低廢棄物的產生。此設計理念適用於城市公園、社區花園、生態園區等,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環保且節約資源的解決方案。景觀閉環系統設計不僅增強了景觀的生態效益,還具有教育功能,提升公眾對環保和資源管理的意識。以下是景觀閉環系統設計的主要原則和實施策略。

1. 資源循環與廢棄物再利用
閉環系統的核心在於資源的內部循環利用,將景觀設施運行中的有機廢棄物和其他可回收物轉化為資源。例如,景觀內的樹葉、枯枝和草屑可以收集並轉化為堆肥,用於植物栽培的營養補充,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廚餘和落葉也可用於生產有機肥料,使得營養在內部循環使用。此外,景觀建材和設施的選擇應優先考慮可回收材料,如再生木材和廢棄石材,減少對新材料的需求,實現資源的再利用。

2. 雨水收集與水資源管理
雨水收集系統是景觀閉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將雨水收集並儲存,供植物灌溉、清潔和水景使用。設置雨水花園、生態溝渠或透水鋪面等設施,有助於提升雨水的滲透性,減少地表徑流和排水壓力。收集的雨水可以通過濾網進行初步過濾,存儲在地下水池或集水槽中,並配備滴灌或智能灌溉系統,依據植物需求自動分配水資源,達到高效節水的目標。雨水管理系統不僅減少了對市政水源的依賴,也有效促進了水資源的閉環利用。

3. 有機資源循環與堆肥系統
堆肥系統是景觀閉環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肥料,實現內部的營養循環。設置堆肥區或堆肥箱,收集景觀內的植物殘渣、廚餘等有機物,經過分解成為植物生長所需的有機肥料。堆肥過程中的生物分解反應可產生一定的熱能,用於加溫溫室或土壤,也是一種低碳的能源來源。通過有機資源的循環使用,堆肥系統減少了廢棄物排放和對外部肥料的依賴,提升了景觀的生態可持續性。

4. 太陽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
閉環系統中的能源供應應儘量依賴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太陽能板可安裝於建築物屋頂或景觀設施上,為照明、灌溉設備提供電力。太陽能路燈、座椅充電器等設施可為遊客提供便利的同時,減少對外部電網的依賴。生物質能則可以利用堆肥系統中的產物,轉化為小型能源,用於園區內的基本設施供電。這種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不僅降低了碳排放,也增強了景觀的自給自足能力。

5. 植物選擇與生態平衡
植物選擇在閉環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應選擇低維護的本土植物,這些植物對水、肥料的需求較低,有助於降低景觀的維護成本。多樣化的植物組合還能形成穩定的生態鏈,提供棲息地給野生動物和昆蟲,促進生物多樣性。植被區域可設置高大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形成不同層次的植被組合,增加碳吸收效果並強化景觀的自我維持能力。這樣的設計不僅美化了環境,還支持景觀內部的生態平衡。

6. 智能管理與自動化系統
智能管理技術可提升閉環系統的運行效率,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自動灌溉系統可以根據土壤濕度和氣候狀況,智能調整水分供應,避免過度灌溉。智能照明系統則可根據光照強度和人流狀況,調節燈光亮度,減少能源浪費。此外,景觀中的監測系統可以追蹤廢棄物、能源消耗和水資源使用情況,提供即時數據支持,便於管理人員進行調整。自動化的管理系統不僅減少了維護人力,還提高了景觀的節能效果。

7. 生態教育與公眾參與
景觀閉環系統應具備生態教育的功能,讓居民和訪客瞭解資源循環和環保意識的重要性。設置展示板或資訊欄,介紹閉環系統的工作原理、堆肥過程、雨水管理和太陽能利用的原理,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社區可以舉辦堆肥製作、雨水收集工作坊等活動,讓居民親身體驗和參與閉環系統的運行,增強對資源循環的理解。這樣的公眾參與和教育活動,不僅促進了景觀的可持續管理,也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

8. 減少碳足跡與能源節約
景觀閉環系統通過資源再利用、節水、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達到減少碳足跡的目標。選用再生材料和本土植物,減少了景觀建設和維護過程中的碳排放。同時,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的應用,有效降低了對傳統能源的需求,進一步減少碳足跡。此外,循環水資源和堆肥系統降低了化肥和灌溉水的使用量,從多方面實現節能減碳。


景觀閉環系統設計透過資源循環、水管理、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管理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景觀自我維持和可持續運行的目標。這種設計理念將生態、經濟和教育價值結合,為城市和社區創造了一個低碳、資源高效的綠色空間。景觀閉環系統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還促進了環境保護和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隨著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增加,景觀閉環系統設計成為現代都市生態設計的核心之一,為推動環境友好的未來提供了有效的方案。